

老乡的“路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老家在赣东北的一个生产队(打从儿时起叫习惯了),30多户人家散落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一条马路从中间横穿而过。这条路是老乡们通往山外世界的唯一出路。路不宽,最窄的地方3米不到,且有部分路段一边是高高的山坡,另一边是陡峭的滑坡。每逢梅雨季节,路面泥浆乱涌,自行车骑行者必须下来推着走,否则车翻人摔的概率接近100%。大约在2006年,生产队里有个在县政府某局工作的副局长,为生产队600米路段争取到一笔维修硬化的资金。得知这个消息,老乡们个个欣喜若狂,特别是房屋紧挨马路的老乡,每次见到副局长回来,都要拉住其称赞一番,甚至副局长留乡居住的父母大人,也格外受老乡们言语上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
资金是副局长争取的,施工方理所当然由副局长授意定夺(此为乡邻流传之说,实际代理人为时任村支书,已于两年前因贪腐被查处)。只要能尽快把路硬化好,尽早结束雨天泥、晴天灰的局面,这些事情对纯朴的老乡们而言根本无人在意。路基草草地平整,没人在意;窄的地方没加宽,没人在意;水泥标号偏低,没人在意;沙石中掺有泥土,没人在意。与此对应的是,一条长约80米、宽约3米,与主路相连但与村民生产生活毫不相关的路成为此次修整硬化的重点,对此有人在意却无人敢说,因为路的另一端,连接的是副局长三兄弟的院子。
只过了一个梅雨季,600米主路出现大面积水泥和沙石分离,众多的小水坑连接变成了更大的水坑,局部还出现了塌陷。而那条80米水泥路,历经风雨洗礼,仍完好如初。2008年,新农村建设开始了“村村通”,眼见相邻的生产队都修上了又宽又结实的水泥马路,而自己生产队却因为两年前享受过副局长争取来的财政拨款而无法得以翻新,行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老乡们的“路愁”又萦绕上心头。今年初我回家过年,听说政府考虑到老家这600米路段的实际情况,又同意拨款给予拓宽并重新硬化。这个年,我能看到老乡们在奔走相告这条消息时,脸上洋溢的笑容。
农历新年刚过,施工队便开始整修路基。这次老乡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路基确实较以往有了明显拓宽。哪知,大部分路基拓宽后,工程便开始有几天没几天地持续着,进展十分缓慢。翻新的路面和填充的泥土,让整条马路又回到了原始的泥泞状态。纯朴的老乡们相互劝慰,这都是暂时的,等马路硬化好就好了。可转眼一年都收尾了,600米路段依旧处于平整路基的状态。一开始施工方跟老乡们解释说,是资金没有到位,做不下去了。后来乡政府指定代理村支书的余姓乡干部官话套话连连,大意是说有群众矛盾,得把矛盾解决好才能动工。
所谓“群众矛盾”有两个,一是平整路基时压坏了一户村民自费修建且绝大部分村民生产生活必经的支路,该村民要求将支路加固,所需费用约5000元;另一个矛盾是拓宽路基时拆了一户村民的院墙,该村民要求将内移的院墙修好,所需费用约1000元。损害群众财产照价赔偿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个代理村支书的余姓乡干部却扯皮推诿,一会儿让当事村民找施工方,一会儿又推说自己做不了主,事情就这样僵持不下。600米的马路拓宽硬化工程,投入数十万元政府拨款,就这样从3月份开始,满面泥浆的状态持续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余姓乡干部,就是之前那个副局长(现已退休)的亲弟弟,而他家的房子重新选址建成后,一条新的80米长的马路还在等待硬化,难不成,这次又有什么猫腻在里面?
有不少村民告诉我,他们忍不下去了,年前要是还不动工硬化,村民商量好一户出两个人,到县政府去游行告状。我是一名远离故乡在外从军11年的游子,我不想看到纯朴的老乡们因为一段路和政府对抗,但我也想提醒有关负责人,你们能不能用一分精力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再用九分精力来解决民生难题?难道非要等群众情绪对立起来,上街游行、上访告状以后才去解决吗?(文 / (辽宁大连)傅家山) 路愁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