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埃斯科与中国陶瓷
作者:李晶晶( 北宋/ 金 定窑刻萱草纹六棱碗 )
伦敦南郊的克罗伊登(Croydon)曾是一个古老的商业城镇,1956年起成为伦敦南部最大的商业、文化中心。这个镇附近有一座赫思费特大宅(Heathfield House),这里原是英国企业家兼收藏家里埃斯科(Raymond F.A.Riesco,1877~ 1964年)的私人宅邸,他在1925年买下后,将其修建成美轮美奂的花园,现在已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并由伦敦野生动植物信托基金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农场依旧还在使用,租赁给当地农民。就是在这座充满英伦风格的宅邸中,曾经收藏有大量的中国陶瓷,并成为一个时期内最重要的私人收藏。
里埃斯科生于英国,父亲为南美洲人,母亲为苏格兰人,他在四名子女中居长。里埃斯科在伦敦克罗伊登市以南的南诺伍德度过童年,他那来自南美的父亲却不甚习惯英国天气,经常出差。里埃斯科年仅15岁就开始在一间小型保险公司工作,深得上司器重,后来更引荐他转职伦敦的大型保险公司Price Forbes,这是一家创建于1893年的公司,结果他与创办人共同管理公司,直至退休。
1914年7月14日里埃斯科与艾达(Ada Mary Hovenden,1886~1968年)结婚,婚后育有二女一子。1925年里埃斯科购入克罗伊登附近赫思费特之大宅,原来的房屋及花园颇为荒废。里埃斯科不惜斥资重建,受到朋友们的好评。他最大的心思在于庭园中广植树木、遍植杜鹃,等到春天时灿烂盛开;草坪上种满紫丁香,形成一片幽香淡紫的花海。里埃斯科夫妇非常好客,经常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他们的女儿简(Jean)就记录了俄罗斯皇室珠宝商法贝热之子到访的经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埃斯科的伦敦办公室约20名职员曾暂居赫思费特大宅,以逃避伦敦的炮火。该宅虽遭轰炸,但只命中农场,无人受伤。1954年里埃斯科退休后,专心管理农场,打造出模范农场。里埃斯科除保险事业外,有不少爱好。夫妇二人经常出门旅行,他们特别喜欢从海路出发,当时流行远洋游轮,他们搭乘过冠达邮轮旗下的玛丽皇后号、阿奎坦尼亚号、毛里塔尼亚号,以及北德意志罗伊德邮轮旗下的不来梅号。他们从邮轮上寄回明信片及其他小纪念品,均存放于家庭相簿。里埃斯科亦是著名的集邮专家,并收藏水彩画及蚀刻画。他的邮票珍藏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出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里埃斯科从伦敦Bluett & Sons购藏最早的藏品,但直至1935年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才启发他认真收藏中国瓷器。根据Bluett & Sons的销售档案,里埃斯科曾于该古董商处购买逾500件物品,最后一次为他逝世前三年之1961年。他的女儿简忆述当时父亲的中国陶瓷收藏远不及后来的丰富,其中一些于二次大战期间曾装箱埋在花园,以保安全。她并记得父亲最早的中国陶瓷藏品中有一件唐三彩马,年幼的子女看到它缺了尾巴而大失所望,里埃斯科遂走进马厩,剪下家中韦尔斯种小马的尾毛,插于唐三彩马。今天该马还留着这条马尾毛,现收藏于克罗伊登钟楼内的里埃斯科展览厅,与其他藏品一起展出。
( 金/ 元 钧窑玫瑰紫斑碗 )
里埃斯科主要集中收藏明清瓷器,同时着眼于较早朝代的珍品。他对每件购藏物品皆手书详细记录,曾集结成三册收藏目录。这些收藏记录逾740项,其中一些为成对或成组藏品,而第三册的附录注有少量日本陶瓷。他的陶瓷藏品起自新石器时代陶器,直至清瓷精品,1951年出版的《Antique Collector》六月、八月、十月号就刊载了埃德加·布鲁埃特(Edgar Bluett)介绍这批藏品的三篇文章,后来更结集成书,并增订插图。很明显,里埃斯科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系列的藏品,以代表中国陶瓷发展史,然而他个人还是偏爱宋瓷珍品,尤好明瓷,以及清康雍乾三朝精品。
1951至1961年间里埃斯科出席东方陶瓷学会,其间出借藏品给该协会举办多次展览。1953~54年举办的展览《14至19世纪中国青花瓷展》《Loan Exhibition of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14th to 19th Centuries》,他亦是筹备委员,并以46件藏品参展。这期间,1953年由里埃斯科在拍卖中购藏到一件宋代的青瓷花口碗,它源自矿业大亨切斯特比特爵士(1875~1968年)旧藏。当时的拍卖图录如此说明:“精致的官窑莲瓣式棱腹碗”,并定作郊坛下官窑器。当时郊坛下遗址是唯一确定的官窑所在,直至上世纪90年代老虎洞官窑的位置才被发现。
( 里埃斯科 )
宋室南渡杭州后,北方窑场供应的瓷器亦被隔绝,迁都时更不能携带很多器物,因此必须另找南方窑场负责烧造宫廷礼器及日用品。最初考虑到选用越窑,该窑的产品宋初时已获北方宫廷垂青,然而南宋时越窑的产品已不能达到宫廷用器的水平。至1144年左右杭州遂设立官窑,历史文献记载官窑位置有二处,一为上世纪30年代考古发现的杭州郊区乌龟山郊坛下窑址,约位于南宋皇城西南处约2公里的郊坛。当地应属禁地,寻常百姓不能进入。虽然郊坛下官窑邻近皇宫,但因位于山之另一面,窑烧引起的噪音或废气不会影响到皇城的环境。
郊坛下官窑曾于不同时期进行发掘,80年代规模为最大及最详尽。历史文献记载成立更早的修内司官窑,后于1996年在老虎洞发现。1985年10月至1986年1月期间考古人员在乌龟山郊坛下进行广泛发掘,除出土了其他文物外,更在乌龟山与桃花山之间山谷发现一处工场,设施包括淘洗池、拉坯房、修坯及上釉房、素烧小窑。乌龟山西坡并发现二座烧釉的龙窑,与工场毗邻。发掘人员并在该区发现瓷石及紫金土,结合起来就是官窑那独特胎体的成分。考古所得的部份器物显示曾经刀削,以达到薄胎的效果,这些特征与里埃斯科所收藏的青瓷花口碗相同。
( 明弘治 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双圈六字楷书款) )
1957年举办的展览《明代艺术展》(Loan Exhibition of the Arts of the Ming),里埃斯科再次出任筹备委员,并以12件藏品参展。此次参展者均是显赫的收藏家,包括瑞典国王、伦敦大维德爵士、帕尔默伉俪。里埃斯科虽然从商,但对中国陶瓷孜孜以求,他耗费了近30年的心血搜集藏品,更亲自编制目录,从不假手于人。里埃斯科亦是东方陶瓷学会的慷慨捐助人,更发起成立学会捐赠基金,他并将一系列明瓷赠予大英博物馆。
1964年他逝世后,伦敦克罗伊登市议会买下赫思费特大宅,以及相连的伦敦南部阿丁顿地皮,他余下的几百件中国陶瓷藏品大部份收归克罗伊登市名下,其年代横跨新石器时代至19世纪,大多数仍存放于克罗伊登钟楼(Croydon Clocktower)的里埃斯科展厅,继续免费供公众欣赏。
(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馒头心碗(双圈六字楷书款) )
今年香港佳士得推出“里埃斯科珍藏中国瓷器专场拍卖”,推出其收藏中的24件,收益悉数投放于克罗伊登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包括提供费尔菲德艺术馆(Fairfield Halls)的营运经费。此次拍卖包罗的大部份为明瓷,有几件较早年代的珍品,它们在里埃斯科收藏以前,来源非常显赫。宋代定窑刻花碗为纽约及海牙收藏家阿尔弗雷德·勋里希特(Alfred Schoenlicht)旧藏,另一件金/元钧窑紫斑碗为英国银行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Cleverley Alexander,1840~1916年)旧藏。
这次拍品中大部份明清瓷器在里埃斯科收藏前已有著录。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盌,成化青花婴戏图盌均源自阿奇巴尔德·白兰士敦(Archibald Dooley Brankston,1909~1941年)旧藏。他在中国出生,曾参与筹备1935年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他后来继任罗伯特·霍普逊(Robert L. Hobson)成为大英博物馆东方文物部助理馆长,并于1938年出版著作《明初官窑考》(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这次珍罕的宣德青花莲子盌亦是他的旧藏,并载于著作中。
( 明宣德 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式扁瓶(六字楷书横款) )
宣德青花葫芦式扁瓶先为前法国驻中国大使藏品,后由约翰·伍德索普(John Frederick Woodthorpe,1897~1966年)收藏。伍德索普是大法官署的主事官,曾活跃于东方陶瓷学会。罕见的大型宣德馒头心盌源自英国少校林赛·海(Lindsay Fitzgerald Hay,1891~1946年)旧藏,他曾任职英国陆军之高地兵团。里埃斯科藏品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热爱。
( 南宋 官窑青瓷花口碗 )(文 / 李晶晶) 文物陶瓷埃斯科文化中国官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