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梅勒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诺曼·梅勒传0( 迈克尔·列侬 )

诺曼·梅勒出生于1923年,11岁时就写了一篇3.5万字的小说,16岁就上了哈佛大学,就读机械专业。但他热爱文学,尤其是海明威、帕索斯和亨利·米勒的作品。为了获取创作战争小说的素材,他报名参军。最终他如愿以偿,1948年,25岁的梅勒出版了《裸者与死者》,该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待了一年多。从那时起一直到他2007年去世,每10年他都有一本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诺曼·梅勒立志要写出伟大的美国小说,但他最好的作品是他的政治和文化报道:《夜幕下的大军》、《刽子手之歌》等。他在报道事实时像是在虚构,并且对着观众表演一个好像很真实的虚构的自己。这在50年前已经成为共识,哈佛大学教授路易斯·梅南说:“诺曼·梅勒在写非虚构作品时像一位小说家,在写小说时他好像在写别的东西——对美国人精神的心理分析,‘冷战’的秘密历史等。小说不适合他,他要表达的太多。”

诺曼·梅勒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他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执导和出演过三部电影,接受过700多次采访,竞选过纽约市长,至少4次被逮捕,因为刺伤第二任妻子而在精神病院被关押了17天。他很自恋,经常把自己插到作品中,以第三人称称呼自己。他跟他同时代的多位作家起过冲突,对历任妻子都不忠,习惯性地入不敷出,为了筹钱,他曾经向出席他生日派对的人收门票。但大部分认识他的人都喜欢他。他是有一百位朋友的自恋狂。他有时粗野、小气、冷漠,但大部分时间谦和、慷慨、有趣。

福楼拜曾经说:“在生活中做一个正常、规矩的资产阶级,这样在写作时你才能做到狂暴、新颖。”但诺曼·梅勒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作品中都很狂暴。他是业余拳击手,结过6次婚,有过无数婚外情,经常跟人打架。迈克尔·列侬在梅勒传记中对梅勒的这一性格特点做了分析。他采访了他的朋友和敌人,包括帮派分子和编辑,努力解释诺曼·梅勒的双重人生:他的生活和创作的相互影响。

上世纪30年代,在哈佛大学,本科生被分为白人、灰色人和肉丸三种,梅勒是肉丸,他个头瘦小,是下层中产阶级犹太家庭的孩子,感觉受到富有白人子弟的蔑视。所以他不停地做出惊人之举,摆出男子汉的姿态。

诺曼·梅勒传1( 《诺曼·梅勒:双重生活》 )

迈克尔·列侬认为,梅勒关于神、魔鬼和神圣力量的思想是他的作品的核心。梅勒整个职业生涯一直在追寻超验的东西。16岁时他想当工程师,但后来成了一位反对技术的神秘预言家。正是这种心智习惯使梅勒没能写出伟大的小说,而是使他成了一位伟大的记者。梅勒感兴趣的不是人,而是人体现的神圣力量。这种理念导致他小说中的人物模糊、抽象,却使他的政治报道变得生动、可信。梅勒本能地知道,政治趋势受到非理性集体神话的推动,公众把政治领袖看作神话中的英雄的化身。

在电影《声名狼藉》中有一个场景,杜鲁门·卡波特在跟社交名媛芭比·佩利谈论克拉特一家被杀害的案子,芭比问:“你去谋杀犯的牢房时不害怕吗?”卡波特回答说:“怎么说呢,不像跟诺曼·梅勒见面那么可怕。”在影片《工厂女孩》的开头,安迪·沃霍在忏悔时对教士说,在一个派对上诺曼·梅勒揍的是别人而不是他,这让他感到难过,“为什么诺曼·梅勒揍的不是我?”

在50年代,诺曼·梅勒还以D.H.劳伦斯和精神病专家赖希的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哲学为自己的人生观辩护。这套信仰体系的基础是,本能是高贵的、自然的,自我克制和压抑是罪恶,会让人患上癌症,抗生素、登月、冷冻食品、整容和避孕都是不自然的。梅勒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但是他控制不了他创造的东西,他需要人类帮助他战胜恶魔。我们该怎样帮助他呢?通过听从本能来行动、冒险,最好的和最坏的只有一线之隔,不要选择中庸之道,要想拯救上帝,我们必须冒险。这套理论把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劳伦斯、纪德、加缪等人的思想拼凑在一起,但15年后这套东西就过时了。到80年代中期,人们关于美国作家的观念改变了。喧嚷、贪杯、风流的迷惘的一代和战后的作家们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瘦弱的学院派。(文 / 小贝) 梅勒文学小说诺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