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切莱特:智利政坛的亲切面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巴切莱特:智利政坛的亲切面孔0( 11月14日,智利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右)在参加竞选活动时跳舞 )

由于无人获得超过50%的有效选票,二人需在下月继续参加第二轮投票。虽未如预期一般一举获胜,巴切莱特仍然优势显著。她的所获票数占有效选票的46.73%,而马赛仅占25%。基于民调中的高支持率,评论普遍预测巴切莱特终将获胜。

现年62岁的巴切莱特曾是著名的儿科医生,并先后担任智利卫生部长与国防部长。2006至2010年间她出任总统一职,是智利首位女性民选总统。在任期间,智利一直坚持中左翼执政路线,经济稳步发展。同时,巴切莱特努力弥合了政府与军方在军政府独裁时代的历史伤痕,在民众间的声望非常高。

美国伊萨卡学院拉美政治学教授罗德里格斯(Patricia Rodriguez)告诉本刊:“巴切莱特在首轮投票中的胜利与她第一任期的工作分不开,具体来说,是她在处理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稳定且稍具进步性的立场。她离位时支持率很高,人们希望她重拾旧任。”加拿大劳里埃大学全球治理学教授海因(Jorge Heine)则告诉本刊:“巴切莱特是死于皮诺切特监狱的忠诚少将的女儿,自己在独裁统治期间也遭遇了牢狱之灾。她历经困难依然努力成为成功医生的事迹是许多智利人的榜样。她任总统期间,智利承受住了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的考验。养老金制度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许多人的最低发放额度上涨了4倍。智利经济高速发展时,国内的极度不公曾招人非议,2011年的学生抗议便是因此而起,而巴切莱特的竞选纲领迎合了市民社会的需要。”

竞选宣言中,巴切莱特主张修改1980年通过的宪法,并承诺进行教育和税收制度改革,改善贫苦百姓生活。“近20年中,虽然经济高速发展,通货膨胀率也很低,但智利一直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美国克拉克大学拉美研究系主任波斯纳(Paul W.Posner)告诉本刊,“此情况的具体体现之一,即智利的富裕人群和中产及工人阶级间受教育机会的极端不平等。高等教育给智利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是人们改善自身经济环境的障碍之一。比如,一个家庭须自己负担高于75%的学费,这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而1973年军人掌权之前,高等教育在智利是免费的。所以,巴切莱特‘在6年内通过提高企业税收并实现高等教育免费’的承诺,很可能是她高得票率的首要原因。”

“现任皮涅拉政府未能改善智利右翼派的主要弱点:与普通老百姓缺乏情感沟通。也就是说,技术官僚的影响力不足以从广大人群中获得支持与同情。”荷兰莱顿大学拉美政治学教授席尔瓦(Patricio Silva)告诉本刊,“与此相反,巴切莱特的形象亲切且具领袖风范,正好符合民众期望:一个真正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政府。此外,许多人希望巴切莱特能够控制住社会的左翼激进分子(包括学生运动),将目前的极端改革基调变得更为温和与现实。”“智利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求在现存社会秩序上做出重大改变。巴切莱特获胜,既因为她顺应了民众的求变呼声,也因为大家相信她具备改变的能力。”海因说。

而马赛似乎未能抓住这些兴奋点:她主张维持现政府的纲领,反对修改现行宪法。“马赛身处的阵营与智利社会的求变之需着实有些脱节。”海因说。席尔瓦则指出:“马赛的家庭与皮诺切特政权有着直接关联,这使得部分选民根本不会投票给她。同时,她的个性更为直率,具有对抗性,很多选民担心她无法营造出能够缩短与左翼阵营距离的和谐氛围。”

但有分析怀疑巴切莱特是否能将选战纲领贯彻到底,因为智利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无论哪派上台,大方向政策都有很强的延续性,缺少大动作改变。波斯纳指出:“1980年宪法限制了中左翼推行基本改革的能力,包括宪法改革本身。这是因为军政权宪法将一套新的选举体系纳入了体制——所谓的‘二项式’选举制度。这套制度太过代表右派的利益,中左翼的改革努力总是因不能在国会获得足以推动宪法改革的席位而陷入停滞。”“但是,教育改革是人们急切需要的,巴切莱特还是有可能取得部分胜利的。”罗德里格斯说。

(文 /  邹珊) 政坛智利巴切莱特智利总统面孔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