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刘的生意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每到年终岁尾,各级政府为农民工讨薪的新闻便不时见诸报端,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调动各界力量,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寒冬中感受到一丝社会的温暖,这怎么也该算是正能量吧。可生活的吊诡之处在于,有时候,正能量却可能被负能量所利用。
前不久,我外出路过某区政府,远远地便看到一大群人聚集在政府门口,打着横幅,喊着口号。我知道,年终岁尾,农民工讨薪的事多起来。虽然同情农民工兄弟的境遇,但知道自己爱莫能助,所以走到政府门口时本不想驻足围观。但上访人群中领头模样的一个人,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使我停下了脚步。
这人是我老家的邻居,老刘。早些年,他在外打工,也多是从事建筑,后来听说有一次在工地劳作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后经抢救,虽无性命之忧,但落下了跛行的毛病,无法再负重工作。这几年节假日回老家,偶尔见到他,衣着却明显光鲜起来,据说他早已经不做建筑小工了。我停留了半个多小时,时间已届中午,见老刘他们关了喇叭,收起横幅,准备散场,我便迎上前去。老刘见到我,也有些意外,给我使了个眼色,便疾步向前,我跟了上去,到一偏僻处,和老刘攀谈起来。我问老刘怎么又到建筑工地打工了?老刘嘿嘿一笑,说他今天来上访不是因为自己的工资被扣发,而是别人给发了工资,他才来的。
见我疑惑,老刘便解释起来。原来,老刘上次受伤后讨要赔偿的经历,让他发现了另外一个生财途径:如果按照正常途径讨要工资,即使是正当权益,也很难收到效果,但如果采取上访、堵门的方法,即使自己的要求不甚合理,也往往会因为引起了上级的重视,而得到迅速解决,这里面就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一些农民工,为了早点拿到工资,即使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能够解决,也愿意选择聚众到政府门前,通过堵门上访的方式来寻求解决的“快速通道”。通过这种途径,在现实中往往又能够取得奇效,这就在社会上产生了一种放大效应:很多不是农民工的包工头、建筑商,从中学会了利用农民工的道德优势,为了达到自己不正当的目的,也习惯于组织、雇用一些农民工到政府门前上访,打着农民工的旗号,给政府施加压力,为自己谋取利益。
老刘说,一般一个上午,他的出场费就是100元,如果表现“优异”,老板还会给奖金,临近年关,他的生意是格外红火。我忧虑地问老刘,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岂不是让一些真正的农民工的声音被模糊了吗?老刘听完,嘿嘿一笑说,当年我摔下来时,谁又管过我呢?(文 / (郑州)关晓海) 生意经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