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马丁·路德 )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德国人,马丁·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第三名是马克思。1518年,因为反对赎罪券,还是大学教授的马丁·路德被罗马教廷判决为异端,不久他也正式与教廷决裂,在莱比锡以东的一个小城的城门口焚烧教宗的文件和书。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下令抓他,马丁·路德则躲在今图林根州艾森纳赫的一个城堡里翻译《圣经》。1522年,他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把《新约》翻译成德语,12年后又完成了《旧约》的翻译。即使把宗教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翻译《圣经》也是路德为德国文化做出的最伟大贡献。在此之前,《圣经》在德国只有拉丁文本,一般人看不懂,手握诠释权的教会当然也不希望一般人能看懂。路德的翻译不但忠于源头,还采取了大众普遍接受的、常用的德语词汇。从语言层次看,德语本是日耳曼氏族各支流的方言总称,各地的叙事作品多用当地方言传承,书面语言一直很不完善;此时德语也正处在从中古高地德语到现代高地德语过渡的过程中,规则混乱,路德的翻译将这种混乱的语言去粗取精,涵盖了多种方言的特点。因为极大的发行量,路德版《圣经》的这种语言成为后来德语统一书面语言的基础。可以说,只有这一步完成了,德国才能完成对罗马的精神断奶,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来,真正的“德国文学”才可能开始。
此后德语文学依然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莎士比亚1616年逝世,而直到18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德国文学还乏善可陈,熟练掌握文字的主要群体不是城市市民阶层,而是大量的国家官员和教士。有人写道:“当时的英国法国每天都有新鲜事,而我们做的只是把他们说的翻译成德语。” 1676到1804年的120个最重要的文人,要么做过教士,要么是教士之子。但德国有一点很突出,就是大学多。17世纪,当英国只有两所大学的时候,德国已经有40所。这些大学培养了大量知识分子,他们不单熟悉宗教典籍,也学习医学、农业技术。在启蒙运动之后,这些经院背景的知识分子有两个主要出路,一是投身于大学里的大量新兴学科(比如自然科学与哲学),二是为国家权力之外、经济权力中的人写作。可称为作家的人越来越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赫尔德(1744~1803)一直在等待,他长期宣扬各国文化平等,在当时的德国,这意味着他们应当停止模仿英、法的先进文化,产生自己的莎士比亚。1770年,他在斯特拉斯堡遇到了还在学习法律的歌德,感到堪当此任的天才出现了。4年后,《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德国终于有了一个世界级的作家。(陆晶靖)
(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滕堡的卡斯特教堂墙上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论纲》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马丁1546路德1483MartinLu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