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茨 (Heinrich Schütz,1585~167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许茨 (Heinrich Schütz,1585~1672)0( 许茨 )

许茨被认为是真正意义德国音乐的奠基人,他比巴赫早出生100年,是从文艺复兴连接巴洛克的一座伟大桥梁。

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音乐占据着绝对地位。许茨是从吸收意大利音乐的魅力起步,他由莫里茨大公赞助,24岁到威尼斯,成为当时已经52岁的乔万尼·加布莱里(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的学生,他的伟大是吸纳了乔万尼·加布莱里、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G.P. Palestrina,1525~1594)、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这些最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的和声方法,将它们融合于路德派的宗教理想中,由此而为巴赫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许茨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沉浸在导师光环中的20首《意大利牧歌》(1611),而他12年后所作的第三部作品《大卫诗篇》(1623)则已经具备了史诗的宏大气质。这部以26首诗篇歌唱联结起来的《大卫诗篇》演唱时间需要两个半小时,已经在追求绚丽的音响效果,对意大利和声方法的融合已达完美之境,且从气度上已经超越了帕莱斯特里那或蒙特威尔第。其中一些激情洋溢的颂词,我们后来在巴赫的作品中经常能够听到。许茨的好友米夏埃尔·普里托利乌斯(Praetorius,1571~1621),也是当时重要的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作品,但与许茨相比,就显得单薄多了。

许茨之后更重要的作品是《神圣交响曲》(第一部1629,第二部1647,第三部1650),这个“交响曲”实际是由经文歌或赞美歌联结的结果,非后来由萨马丁尼(Giovanni Battista Sammartini,1698~1775)、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1801)由奏鸣曲发展的器乐交响曲,但人声与协奏已经完美结合,且使用了严格的对位。许茨在30年战争结束后创作的最辉煌的第三部《神圣交响曲》,需要六个独唱声部、两个器乐声部加通奏低音,编制很大的合唱与器乐重奏,气势极其恢弘,且其中已充满沉静美。除了这套《神圣交响曲》,许茨还创作了许多感人的葬礼音乐,它们直接影响着后来勃拉姆斯创作《德意志安魂曲》。

许茨的晚期作品是受难曲:《圣约翰受难曲》与《圣诞清唱剧》(1664),《圣马太受难曲》与《圣马可受难曲》(1666),其中最优秀的是《圣诞清唱剧》,但它们都还有待巴赫来扩充其容量。他的最后作品是逝世前一年所作的赞美歌《天鹅之歌》,这时候,巴赫即将出生。(朱伟)(文 / 三联生活周刊) Heinrichtz15851672Sch艺术音乐许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