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0( 谢林 )

谢林15岁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同学中有黑格尔和诗人荷尔德林,他们三人是朋友。18岁那年谢林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神话哲学》。

谢林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当它分化为对立面时,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力,如引力和斥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光明和黑暗等等。在最低的层次上,自然表现为运动着的物体;在较高的层次上,自然表现为光、磁、电、化学等现象;在最高的层次上,表现为有机体整体。当一个有机体在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下发展时,它将大于部分之和。谢林认为,有机发展跟人的自我决定有关,因为二者都超越了自然法则的决定。笛卡儿把精神和自然对立了起来,因此更加需要把我们跟自然联系起来。谢林说:“你尽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之间放入转瞬即逝的物质,但精神和物质终将合一。”谢林从斯宾诺莎的自然概念中得到了启发,斯宾诺莎区分了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他认为,能动的自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概念,它包含生命和新形式的形成。自然科学只分析部分,自然哲学则关心这些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发生生态危机的今天,这种观点显得很有预见性,它证明科学分析无法把握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谢林的自然哲学想把自然无意识作用跟精神有意识作用联系起来。他认为,思想是自然第一次彻底回归到自身,揭示出自然本来跟我们一样有智能和意识。没有思想,自然就是昏暗的,没有自然,则思想根本不会发生。

1800年,谢林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说,艺术作品是理性直观的客观表现,艺术创作是客观地表现无意识,艺术史主观和客观的和谐。后来,谢林想到,如果主观和客观之间是和谐的,自然就只能是自然整体目的的一部分。从1809年起,他激进地认为,自然是不受现有规范实施自己的意志作恶的可能。有观点认为,谢林晚年才思枯竭,沦为了普鲁士-哈布斯堡王朝的御用哲学家。对此,彼得·斯劳特戴克写道:“年轻的谢林像一位热心的助产士一样,聆听着自然那孕育着精神的子宫,以便听到尚未出世的自我意识的心跳。在他的协助下,意识从无意识中诞生,谢林从中得出的洞见使他成了现代艺术理论家中的翘楚。有人认为,晚期的谢林就像一位坠落的天使,把他的人生轨迹解释为从无可超越的高起点之后必然的下降,就好像他是思辨哲学领域的兰波。甚至有人猜测,如果这位极其睿智的人像诺瓦利斯一样英年早逝,他会留下怎样的形象。”斯劳特戴克说,后半生的谢林确实处于精神错乱的阴影下,但这并不是衰落,而是变得越来越严肃、深入。后来,他成功地打破早年辉煌的完满的束缚,把他的思考基础转入从未被前人穿透的基础。“这时他看到了世界中心的恐怖。在绵密、黑暗的研究中,他沉思邪恶这种诱人的力量,他探索基础可怕的力量,他沉思上帝的深渊。谢林晚期的著作是第一个不再自恋地运用理性的典范,谢林的晚期风格在艰难地向理性万能的梦想告别。”(薛巍)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谢林SchellingFriedrichWilhelmvonJoseph1854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