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玛丽·韦伯与门德尔松 (Carl Maria Weber,1786~1826;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卡尔·玛丽·韦伯与门德尔松 (Carl Maria Weber,1786~1826;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0( 门德尔松 )

韦伯是莫扎特妻康斯坦茨·韦伯的堂兄,我们耳熟能详的他的作品是那首《邀舞》,那是为他爱人所作。

韦伯对于德国音乐的重要性,一是在于他对德国歌剧性格的塑造,为之后瓦格纳的歌剧奠定了基础——其实,只需要听听他歌剧的序曲,那种缓缓释放的宏大庄严感,就能理解瓦格纳与他的传承关系。神圣的合唱,极富变化的节奏,俏皮的重唱,瓦格纳歌剧中的多重元素在他的歌剧中已经确立。他的两部歌剧《魔弹射手》(1817~1821)与《奥伯龙》(1825~1826),现在都成为经典曲目。尤其是《魔弹射手》,因为卡洛斯·克莱伯的诠释,成为爱乐者必备曲目了。其二在于他的器乐作品里所展示出的,有别于贝多芬的能深入纤微的精致浪漫。他对单簧管与圆号有一种偏爱,所以,他的器乐作品就优秀在单簧管与圆号,尤其是单簧管。他的两首单簧管协奏曲与一首单簧管五重奏都特别展示出缜密的精致美,其意境之幽深绝不逊于后来的勃拉姆斯。

门德尔松与韦伯之间有一种传承关系——都追求一种对精致的浪漫叙述。以贝多芬为标准,也许门德尔松的精神太孱弱了,但门德尔松代表着德国音乐中那种极端优雅的精致美。其代表作便是演奏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的《芬格尔山洞》(1830),瓦格纳由此称他为“一流的风景画家”,勃拉姆斯也极端地说,这首作品之珍贵“抵得上”他的所有作品。门德尔松一生所作的五首交响曲中最好的第三号“苏格兰”(1830~1842)与第四号“意大利”(1833),都是这样精美的风景画。

门德尔松传播率最广的作品还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44),这首协奏曲因被排在“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尾而几乎被所有小提琴演奏名家诠释。也有对其质量提出异议的,认为它缺少其他三首那样强烈的感染力——音乐欣赏中最要命就是以一种标准来衡量所有作品。其实这首协奏曲的魅力恰在情感的缱绻与细腻,第二乐章有点伤感的美脆弱极了。

门德尔松的音乐是摈弃强烈冲突的,他的兴趣在阳光充沛的柔软的舞蹈性,他追求“纯粹的音乐”。他为钢琴而作的《无词歌》共8卷,总数有50多首,都是小巧玲珑的小品,没有肖邦那样的情感起伏,却也惹人喜爱。他另一些不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则是宗教音乐,其中最著名是《圣保罗》(1834~1836)与《以利亚》(1846),而一些小篇幅作品其实更美,比如他为《诗篇》的谱曲。

卡尔·玛丽·韦伯与门德尔松 (Carl Maria Weber,1786~1826;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1( 卡尔·玛丽·韦伯 )

门德尔松是被一些音乐评论家严重低估的德国作曲家,他恰恰代表了德国音乐的另一方向。(朱伟)(文 / 三联生活周刊) 门德尔松韦伯卡尔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