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 (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胡塞尔 (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1859~1938)0( 胡塞尔 )

现象学运动是20世纪主要的哲学运动中最有影响的运动之一,至今仍充满活力。现象学的奠基人是埃德蒙·胡塞尔。虽然很少有人严格地追随他的现象学路线,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人物如海德格尔、舍勒、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等最初都是受了他的启发,“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胡塞尔写有《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他说,时代发生了根本、全面的危机,这个危机从表现形式上看是科学的危机,即科学失去了基础,但从根本上看,却是欧洲人生活的深重危机,也是西方文明的危机,欧洲人一度稳定的价值系统被相对主义的世界观取代,人们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胡塞尔想通过找到确定可靠、普遍、永恒的东西,来重新给文明奠基。他先要使逻辑和数学免于偶然性和相对性的侵扰,把它们确定为纯粹先天的科学,然后逐步展开意识内容的本质,阐明对象性的构成,得出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有效性都只是意识的能力所致的结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寻找基础和奠定基础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生活在现代,其哲学的旨趣却是近代的,很类似于康德的,但他认为康德还不够激进。

在常识乃至传统哲学中,现象和本质是相对的。但胡塞尔的现象学说,真正的哲学即现象学不是某种关于事实的科学,而是关注本质的存在的科学。任何偶然的事物都应有的意义在于它自身的纯粹性中被把握到的本质或观念,现象学是关于这些本质的知识。

胡塞尔认为,本质有三个特点:首先,本质的设定不包含任何对个体存在的设定;第二,本质不是一个心理学的东西,不是通过抽象过程得到的一般观念;第三,我们只有通过非感官的直观、与对经验感官的观察相区别的直接观察,才能认识本质。本质的自明性导致胡塞尔把本质称为现象,因为传统的现象指的正是某种不可能与它的显现相异的东西。

胡塞尔认为,为了获得本质直观,我们必须搁置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在悬搁状态中,把自己跟任何关于时空的判断分离,将注意力集中于本质,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集中于自主的意识领域。意识的首要特点是意向性,它意指对象,意识通过撒出一张由意义和意向内容构成的网为对象所充实,意向内容就是现象学家要研究的本质。对科学家的世界信念进行悬搁,也是为了聚焦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为我们所有人的世界,一个能够被共同谈论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世界,如果没有生活世界对我们生存的有效性,科学世界就不能具有生存的有效性,因此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后来变成了一句口号:回到事物本身,离开理论和建构,回到正义、爱、友谊等事物本身,它们呈现自己,而不是还原论所说的样子。这方面的论述产生了马克斯·舍勒论道德建构中的怨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薛巍)(文 / 三联生活周刊) Gustav1859Edmund科学Albrecht现象学哲学本质与现象1938Husserledmund胡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