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斯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1864~194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理查·斯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1864~1949)0( 理查·斯特劳斯 )

在奥地利,19世纪跨向20世纪的作曲家是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德国,19世纪跨向20世纪的作曲家就是理查·斯特劳斯。

理查·斯特劳斯与马勒一样,热衷于大规模管弦乐队所创造的音响效果与狂热的效果,他的作品包括两部分:交响诗与歌剧,事实是,法国作曲家弗雷就认为,他的歌剧本身就都是交响诗。

理查·斯特劳斯追求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有力,也许是更为刺激神秘,超德意志的音乐”。创作交响诗自《唐璜》(1889)始,他的交响诗是对李斯特交响诗形式的发展——更辉煌的配器效果与更富诗意的抒情,其辉煌以赋予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音乐思考(1896)的日出开头为典型。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形式的巅峰,除了他丰富多彩的配器构成的更宏大结构,还因为在这种形式中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从马克白、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到堂吉诃德、英雄。这些交响诗中气势雄浑者是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到《英雄的生涯》(1898~1899),意境深远的则是相对细腻些的《死与净化》(1889~1890)。尽管《死与净化》中也有死神粗暴、表面的影响,但那种弥留中美好的回忆与净化的神圣能带人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理查·斯特劳斯所表达的轻松幽默也很出类拔萃,它们体现在《蒂尔的恶作剧》(1894~1895)与《堂吉诃德》(1897~1898)中。

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其实是更宏大的交响诗,他自己说,通过歌剧要“冲破和声学、心理上所能承受的复调以及现代观众接受能力方面的极限”。其实,在交响诗中,他就追求那种粗重、具感官刺激的音效,在歌剧更放大了这种效果。当然,美妙的乐思还是随处都是。他一共创作了15部歌剧,这些歌剧中最有名的是《莎乐美》(1905)与《玫瑰骑士》(1911)。

还应该重视理查·斯特劳斯的晚期作品,那更能体现“后浪漫主义”。那首为23件弦乐器而作哀悼战争中被盟军轰炸焚毁的德累斯顿的《变形》(1945),那种宏大又刻骨铭心的哀切引向特别深入的悲悯。《第二号圆号协奏曲》(1942)、《双簧管协奏曲》(1946)、《为单簧管、大管、弦乐与竖琴而作的二重小协奏曲》(1947),还有两首为16件乐器而作的小奏鸣曲(1943,1944~1945),晚期这几首容易被忽略的协奏曲都展示出一种沉静美(尤其是《双簧管协奏曲》与两首小奏鸣曲)。而他的最后作品是《最后的四首歌》(1948)。这四首歌称为他“安静而自信的告别”,尤其最后的《入睡》与《在夕阳中》这两首,真如浪漫主义的晚霞满天。最后那首《在夕阳中》最后的歌词是:“哦,宁静的和平,萦绕在这个薄暮中,我们已对旅行感到厌倦,或许这就是死亡吧。”(朱伟)(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864Richard理查Strauss艺术音乐斯特劳斯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