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斯贝尔斯 (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雅斯贝尔斯 )
卡尔·雅斯贝尔斯受克尔凯郭尔、尼采和胡塞尔的影响,发展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题。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哲学生涯》中说:“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句子闪烁着经验的澄明之光,闪烁着见识和存在运动的澄明之光。步步为营的思想进程穿破了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堡垒,在思想风波柔和的浪花中映照出敞开地平线的广阔。”
雅斯贝尔斯是一个奇特的读者。在他离开海德堡很长一段时间内,位于海德堡市主大街的科斯特书店还展示着一个小板凳,他每周都要极其严格和认真地抽出一上午时间去书店,坐在那个小板凳上把新出版的所有书翻一遍。每次都挑走一摞书。
雅斯贝尔斯说:“徜徉在哲学世界中,是为了超越世界中所有被意识浸蚀的物的桎梏而走向漂泊;徜徉在存在的敞亮中,是为了想起和唤醒人自身究竟是怎么回事的觉悟;徜徉在形而上学中,是为了经验极限状态和献身超验。思想的展开不仅是对异在物的认知,并不是指向一个不相干的东西,思想本身就是一个能否发挥烛量、唤醒和变易作用的行动。”
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些任务不同于科学,一切科学的原理和规律,触发个体的人以一种有效的和有价值的实在来实现它们,否则没有任何用处。知识的堆积本身并不能保证给我们带来任何具体成果,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态度,他思考他的世界并逐渐领悟它的方式,以及他所满意的基本价值。因此哲学必须是生存哲学,生存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生存,而这一项研究需要哲学家思考他们自己直接的、内在的个人体验。生存哲学是这样一种思想方式——通过它,我们努力成为我们自己。
深沉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真正的思想挑战,成了雅斯贝尔斯哲学的内在资源。1919年他出版了《直观世界的心理学》一书,反对哲学以意识为本,认为落实在每个人头上的、深感痛苦的人性存在才是思想需要面对的东西。这是雅斯贝尔斯写的第一部真正的哲学书,这本书的出版是20世纪初伟大的哲学事件之一。在这本书中,克尔凯郭尔的身影随处可见。这本书有一章的名字叫“克尔凯郭尔的报告”,首次阐述了对存在的新激情。
1931年,雅斯贝尔斯出版了《时代的精神处境》,这本薄薄的小书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它深入剖析了无所担当的时代的实质,简明评述了各种居于统治地位的潮流和社会生活的各种趋势。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书名上,在“处境”这个词里。一种处境绝非像科学认知的对象那么简单,处境把主体与客体的隔离感一举拆掉,处境清晰表明了一种知,这种知不是隐身在科学中的客体性,而是烙入自己存在中的视野、那种担当感和明晰的见识。人的处境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获得关于对象的知识;第二个阶段,我在我自身中发觉生存的基础;第三个阶段,我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成为真实的自我。在最后这个阶段,我发现了我的限度,比如我死亡的可能性。然而,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限度时,同时也意识到它的对立面,即作为超越性的存在。对超越性的领悟的核心在于同时领悟到我的自由。
1932年雅斯贝尔斯出版了三卷本的《哲学》,这部巨著重复了康德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哲学的第一卷叫《世界何所指》,这一卷显示了理论化理性的限度,他摸索理性限度的做法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非常接近。第二卷题为《照亮存在》,从理性边界的探索转入实证方向。这样,在雅斯贝尔斯的思想中,存在首次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在这种反求诸己的存在选择上,通向形而上学真理的全新通道敞开了。第三卷重述了人类在哲学、艺术和宗教中阐发的超越式经验,这与康德和费希特的“道德的直观世界”非常吻合。(薛巍)(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883雅斯哲学研究雅斯贝尔斯Jaspers哲学Theodor文化1969Karl贝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