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1929~ )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1929~ )0( 哈贝马斯 )

哈贝马斯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的领军人物。1954年,哈贝马斯凭研究谢林的论文而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便转向了马尔克斯和马克思的作品。两年后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阿多诺的助手。霍克海默认为哈贝马斯太激进了,他反感哈贝马斯不加掩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哈贝马斯因此遭到排挤,伽达默尔说:“我得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因为哈贝马斯而争论起来。谁要是能让这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产生罅隙,那一定是一个人物。”于是,哈贝马斯被延揽至海德堡大学。1994年,哈贝马斯从法兰克福大学的职位退休。

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出版。他们提出,启蒙运动要把人类从自然界解放出来并将人类引入自由与繁荣状态,现在看来,这一运动事与愿违。随着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在19世纪的强盛,人类逐渐受到广泛的行政力量的约束和管制,逐渐受制于日益强大、难以驾驭的经济体系。启蒙不仅没有把人类从自然界解放出来,相反却禁锢了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想要经济繁荣、物质丰富,得到的却是贫穷和困难;想要道德进步,得到的却是向野蛮、暴力和褊狭的退化。这就是“启蒙辩证法”。启蒙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可能实现的。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如果没有启蒙,人类就会继续滑向自我毁灭;之所以不可能实现,是因为启蒙的实现有赖于人类的理性活动,而理性恰恰是问题所在。

哈贝马斯的第一部主要著作、1962年出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建设性批判。公共领域包括了公共性、透明性、开放性等含义。在哈贝马斯看来,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团结等理想是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应有之义。他把启蒙运动的历史描绘得更细致、更具有正当性。在公共领域中,人们自愿参与,作为平等的成员展开不受拘束的辩论,一起探求真理、追寻共同善,这是一个乌托邦,但它是一个在过去和现在都值得追求的乌托邦。

1980年,哈贝马斯发表了一个演讲,题为《现代性:一项未竟的事业》。他认为,阻止、逆转现代化进程的企图是徒劳之举,那些现代性的替代方案也不尽如人意。海德格尔的晚期著作主张回归更具田园特色的传统生活,要退回到前现代生活。另一个糟糕的方案就是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认为,随意地鼓吹现代性的终结等于把启蒙运动的婴儿(人文主义的理想)连同洗澡水(工具理性)一起倒掉。那时,从法国传来的后现代哲学正受追捧,哈贝马斯担心它会导致非理性主义在德国的复活。

哈贝马斯坚信,我们不能牺牲现代性所带来的知识增长、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的拓展等好处。完成现代性意味着根据世俗的人文主义理想批判地使用现代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的潜能,完成现代性要求生活世界在面对金钱和权力系统的侵蚀时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1981年,哈贝马斯出版了《交往行为理论》一书。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世俗社会,社会秩序主要取决于交往行为和商谈。现代社会由生活世界和金钱、权力这两个系统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交往行为和工具行为。哈贝马斯把社会秩序的希望寄托在商谈上,有些令人难以理解。英国阿伯丁大学哲学博士保罗·格内尔(Paul Gorner)在牛津大学出版的《20世纪德国哲学》一书中说:“虽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非常翔实,但是从对语言的分析中哪能得出那么多东西?现代性方案,理性基础上的生活,都能因为恰当地注意语言而得到拯救?即使语言交往在各个领域都能使我们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这能解答韦伯和阿多诺的悲观主义吗?面对生存的无意义,朝着达成理解的无穷无尽的辩论能给出什么答案?”(薛巍)(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29Habermasrgen哈贝马斯阿多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