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1932~ )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格哈德·里希特油画作品:《米兰大教堂广场》 )
与多数德国画家不同,格哈德·里希特并非表现主义风格画家,他以富于生活化的纯粹照片写实与抽象的作品成为德国艺术节的大师。作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画作数次名列《艺术指南》(Kunstkompass)之首,2008年,以《蜡烛》(1983年)为题的油画以1050万欧元成交,使他成为德国当代画家中身价最高的一位。今年5月,他的《米兰大教堂广场》在苏富比拍出约3700万美元,刷新了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纪录。
这位油画家出生于德累斯顿,在上劳西茨地区(Oberlausitz)长大。1951年,他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美术,毕业作品是一幅“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型壁画,至今被收藏在德意志卫生博物馆(Deutsches Hygiene-Museum)里。由于生活在东德,德累斯顿的意识形态与西德的艺术主题尚有很大差别。1959年,里希特在一次短途旅行中观看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在这次展览中,波洛克和封塔纳的作品深深地震撼了他,回到东德后,他开始在自己的画室研习无形式艺术的实验。两年后,他与妻子离开故乡逃往西德,于那年的秋天来到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接受“第二次教育”,尝试用新的艺术语言开始新的创作。
在里希特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时,博伊斯也刚被聘为学院的雕塑教授。1963年,康拉德·卢埃格(Konrad Lueg)、珀尔克等艺术家与里希特等人一同成立了“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运动团体,这是德国战后的第一个当代艺术团体。这些年轻人回避了对政治的激进参与,转而用讽刺手法去描绘日常生活,这让许多评论家把他们和美国的波普艺术家联系在一起。在70年代,横扫欧美的多个现代流派同样在德国互相竞争得非常激烈。在当时,满布着“绘画已死”的传言,在众多艺术家埋头尝试其他创作形式的年代里,里希特却仍然在使用绘画的语言创作。1972年,他创作了作品组“48幅肖像”(48Portraits),代表西德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黑灰色的照相现实主义系列油画作品,展示了48位作家、科学家等名人画像。
在德国人眼中,他就像“艺术界的清教徒”,主张逻辑性、严肃和经典,坚持每天作画,风格保持真实与唯美。“我不是现代主义艺术家。”里希特说,“现代艺术一直给我的印象是流行并自吹自擂,我做不到。”(黑麦)
( 格哈德·里希特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32里希特GerhardRichter格哈德·里希特艺术美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