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中全会”与中国核潜艇
作者:宋晓军( 10月28日,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开展海上核安全救护演练 )
北京时间11月9日,是被国内外媒体期待也炒作了很长时间的“三中全会”开幕。由于会议不对媒体开放,所以这一天的猜想就很多。这天上午,我与一些年轻的军事迷在网上也就此话题进行了讨论。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借用今年6~7月CCTV-1播出的一部政治历史寓意很强的电视剧——《寻路》的片名,就中国今后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展开了讨论。而最后,讨论落到了三中全会前被国内主流媒体高调推出的中国核潜艇这个话题上。
我首先抛出了一个在时间节点上不算严格的假设: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客观上美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先富后强”的发展道路,出于同样原因,苏联则走的是一条“先强后富”的发展道路。反观中国,大致上可以说是:前30年尝试着走了一条“先强后富”的道路,而后30年则尝试着走了一条“先富后强”的路。结果两条路在中国均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出于这个原因,接下来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将会探索走一条“边强边富”的路。这个“假设”一抛出,虽然大家原则上同意,但在具体问题上,还是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有人说,在美国的舰队依托日本、澳大利亚堵在第一岛链以及台湾尚未统一的情况下,走“边强边富”的路,“强”的比重还是要大一些,这样既有利于安全环境的营造,而且最终会因为在“强”上下功夫,也有利于产业升级,最终制造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而有利于“富”。但有人就不大同意地说:因为工业革命,英国就走了一条偏重“强”的“边强边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英国虽然以机器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但其效果是从“羊吃人”进化到“机器吃人”。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以效率克服现实中的“公平危机”,而不是最终落得个“房子和医疗之吃人”的结局。说到这儿,一位年轻的军事迷说,你们说的问题三中全会肯定都会考虑到,其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会议原则就包含了。我关心的“强”,是不是前不久媒体突然高调报道的中国核潜艇啊?因为美国把核潜艇甚至放到比航母还要重要的位置上,根据美国海军公布的计划,在未来50年,美国仍要保持50艘左右的攻击核潜艇和12艘左右的弹道导弹核潜艇。
说到核潜艇,我说不久前我刚刚碰到一位25年前谋面但未交谈的朋友,他刚好经历了我前面说到的“假设”中的“两个30年”之间的“道路转型”。我与他碰面应该是在25年前的198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两年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他毕业后已经“伺候”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导弹发射系统6年了,是当时最年轻的主管工程师。他基本参与了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弹道导弹从试验到首次发射的全过程。25年后见面,我问他1988年完成核潜艇首次发射任务后干什么去了?他说为了“创收”曾经参加过设计当时在省里很有名气的“沙松牌”冰箱(沙市与松下合资)。他带来的一位朋友是搞电机的,插话说:我们那时候还5厘钱一个糊过信封呢。我又问那位朋友后来呢?他说在核潜艇设计工作整整停顿了20年后,他又有机会担任了核潜艇的设计工作。我又问他现在带了“徒弟”吗?他笑着说,“四大金刚”,现在新艇属于他们的了。我问他现在干什么呢?他说现在主持潜艇水下救援工作。随后他接着说,随核潜艇出过海的,都知道有一个完善的救援体系对艇员的心理意味着什么。这既是战斗力,也是以人为本。
说到这儿,我说尽管美国海军在2014财年提出了未来建造多艘核潜艇规划,但他们也面临着怎样走“边强边富”之路和“公平危机”的争论。比如有民主党议员认为,美国海军未来没有必要维持那么多的核潜艇,而应拿出更多的财政开支优先解决几千万人的医疗保险问题。对此有共和党议员画出图表反驳称,即使2014财年后一分钱军费都不支出,以1975年以来的财政收入平均值推算,到2050年联邦债务的还本付息也会占财政支出的33%(目前为6%)。而那时正是美国下一代两型核潜艇全部建造完毕时。相比之下,中国虽然起点低、盘子小,但已度过了核潜艇设计人员去设计冰箱的“紧日子”时代,新一代的核潜艇设计人员也已充实,相应的救援体系也已开建。如果仅以核潜艇作为“强”的衡量指标,未来中国还是有可能根据国情设计出一条“边强边富”之路的。(文 / 宋晓军) 海军中国军情武器核动力潜艇核潜艇三中全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