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混迹”译言网

作者:丘濂

刘斌:“混迹”译言网0( 刘斌 )

刘斌在豆瓣网上的自我介绍这样写:“食品科学博士,目前供职于国际马铃薯中心菲律宾分部。业余译者、伪文青、伪球迷。另外我不在马尼拉,在国际水稻研究所驻地——一个叫Los Ba~os的地方,豆瓣没得选。”刘斌硕士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读的营养学,博士又到密苏里大学研究食品安全,现在的工作是为菲律宾当地农民做食品安全意识的培训。“我2004年本科毕业出国,周遭的环境一直都挺简单,因此很宅,工作之余基本泡在网上。”刘斌在译言网上的空间显示他加入该网站已经有1816天,“闲暇时间的一半都在上面,遇到翻译项目更是全部空闲都贡献了”。虽然翻译费时费力,但刘斌喜爱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

与许多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一样,刘斌说,上大学前,他没在英语学习上下过特别的工夫。“刚上‘大一’不久,要自己修电脑,发现DOS命令的帮助文件都看不懂。硬啃下来,记下许多生词,接着再读别的英语文章,竟然顺畅不少。背单词要和文章阅读相结合,有了托福的词汇量,是理解简单文章的保障。”刘斌人生中的第一次英语水平的飞跃是在考完GRE之后,“知道了如何读懂长句,单词量也够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文章”。但那个时期,他几乎没机会接触专业图书之外的原版读物。“网速还是36K猫的时代,连国外的网站都极慢。关键的一点是电子词典只有金山词霸。常用单词之外的一些生僻词、需要知识背景才能理解的句子,如果看不明白根本无处求教。”刘斌说他看的唯一一本课外英文读物是房龙写的《圣经故事》,看完感觉是“如坠云雾”。

出国后,全英文的环境带来了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每天学校的图书馆里都有免费的《纽约时报》,持续阅读终于带来一个“里程碑”似的进步:在一次美国国内的航班上,他在《纽约客》上发现一篇讲艾未未的长文。“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完全沉浸在文章里,那种因为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不懂而出现磕磕绊绊的感觉消失了。”但却面临着再次突破的瓶颈——他感到,自己在写文章时,能把意思说明白,可运用的句式和单词却不够多样;在报纸杂志的阅读中,他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富有文采的表达,没有考试的压力,他也就没有什么动力来把它们记下。

一直以来刘斌都很喜欢中文文学类的读物,既有大部头的经典,也有当代实验技法的先锋小说,他自己还写博客。“我于是就想到翻译英文文章,找到一个中文兴趣和英文提高的结合点。”他的第一篇翻译作品,现在回头看有点惨不忍睹。“那是《自然》杂志上连载的一篇小说。我的中文译文里,有许多个‘的’,长长的定语,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当时我本能地觉得,翻译就是把对应的词写出来,按照中文顺序大致排排就可以了。并且,一整篇译文挂在那里,根本没人评论,所以翻译出来依然不知道改进的方向。”

2008年,刘斌在其他网站上看到译言网为《FIFA黑幕》招募协作翻译成员启示的链接,才了解到这样一个网站的存在。“那时的模式是译言网和出版社合作,出版社派责任编辑来跟进翻译流程。在这种有截稿期限的协作翻译模式下,每个成员都有一种在最短时间内交出最好作品的压力。之后有个互相校对的过程,又能让你马上看到翻译的错误所在。”《FIFA黑幕》这本书难度水平还不高,之后刘斌参与的《加缪文集》因为本身艰涩的内容,大家翻译完后都把译文贴出来,水平高下立现。“《加缪文集》翻译完,我也开始关注里面一个叫‘NC’的牛人,常去看他最新出炉的译文,也是提高自己翻译水平的路径。”

刘斌参与的协作翻译的项目不算多,他很快就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弊病。“在出版流程上译言依赖传统出版社,但有时出版社对版权状况并不了解,会出现译稿都弄好了出版社发现其实自己没有真正获得版权的情况。再有,审校环节有缺陷:译者互校是很好的理念,但审校很多时候比翻译还要累,辛苦翻译后还愿意更辛苦地认真审校的人不多。而且,审校和翻译需要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同时具有这两方面优秀能力的人有时候是找不到的,硬给译者派审校任务可能收不到良好的结果。”那时期,刘斌在译言网上的大部分活动,是翻译来自报纸杂志上一些零散的科技类文章,放在空间里,再和社区成员探讨。“网站上有一个眉批的功能,让你可以给别人的文章纠错,对方能够及时看到。”

“翻译文章对中英文的提高都有帮助的,英文方面,尤其表现在阅读和写作。但这种提高方式又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当怀有一颗功利之心要应付考试、找工作,用这种方式并不现实。平时当个兴趣,长此以往,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刘斌说,“英语词汇丰富,几个不同的单词,翻译成汉语都是一个词,英语却有正式和俚俗、程度深浅、感情褒贬的区别。经常翻译也就可以明白什么样的场合,要用到什么精确的词汇。”对于写作的影响则是,“英文句式更加多样了,不会同种句型、一个单词从头用到尾”。刘斌平时用英文写得最多的就是实验报告,“相似的实验步骤,同样是面对数据给出解释,曾经每篇报告意思明晰,却非常缺乏可读性”。

去年7月,译言推出了“古登堡计划”,改变了旧有的出版模式。在这个出版计划里,大部分图书都是不存在任何版权争议的公版书,也有一些遵循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和自主引进版权的图书。成书完全采用电子出版。每本书除了招译者外还招负责人,最后交的成稿还要经过精评师的抽查和译言工作人员的通读两道关口,才会送到制作方手上。刘斌便开始密切关注这个计划每期推出的图书,直到今年2月份,才选定了一本《芭贝特之宴》。

“我的学科背景是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平时个人也对美食话题感兴趣。《芭贝特之宴》中的故事背景是女仆芭贝特要为她侍奉多年的一对姐妹以及村民们烹制一顿法国大餐,这层美食的外衣就很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小说主要探讨了艺术家和赞助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另外几个人的人生兴衰做副线,篇幅虽短,信息量很大。”

仅仅读了开篇,刘斌就决定要做“负责人”而非“译者”的角色。“以我的水平,就像用华美的食材做出平庸的饭菜。”刘斌说。在译言网上出没4年,他很容易分辨业余与专业、靠天赋与靠苦练的译者的译文。他最终选定的是一位南京大学英语系刚入学不久的女孩来做译者,“因为她的译文不仅优美清新,还有一丝难得的神秘感,她就是那种有天赋的译者”。

从普通译者到负责人,随着中英文能力提高,刘斌在挑战新的任务。他为《芭贝特之夜》写的试译总结和翻译心得在译言网上广为传播,他也成了译言网工作人员确立的优秀负责人的范本。“既然要当负责人,自己就得有和这个职位的权威性相应的水平。要让译者接受你修改后的文字,你改过的就得比初译稿要好,而这只能通过文字本身来证明。负责人的绝对文字水平不一定要比译者高,但一定要会润色,能把好的文字改得更好。”刘斌这样说。(文 / 丘濂) 译言网刘斌混迹翻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