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调控洗礼中的科勒
作者:李三( 10月14日,科勒厨卫集团亚太区总裁阮家明出席科勒140周年庆祝活动 )
科勒的故事始于19世纪末的一个马槽,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奥地利移民约翰·科勒(John Michael Kohler)先生把一个马槽改造成了浴缸,这只带有革命性的浴缸不仅使科勒公司进入了卫浴制造业,更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开启。经过140年发展,科勒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著名厨卫品牌,并在家具、高尔夫、旅游、酒店等领域都拥有了自己的位置。
“马槽被浇铸上搪瓷粉,装上了四个脚,卖掉的第一只科勒浴缸换回来一头牛和14只鸡。”这就是马槽变浴缸故事的全部。1929年科勒产品曾经入选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物馆挑选了科勒黑色系列产品和配件,举办了一次宣扬浴室艺术化的展览。由此可想见,出现在大雅之堂的科勒,已经是上世纪20年代末的明星。它获得的评价有这样的记载:如果某一天,美国大多数的制造商能像科勒一样,坚信制造业中亦有艺术创造的价值,他们就会在生产舒适和功能性的家居产品中,融入同等分量的亲和力。
从“马槽浴缸”到首创“一体·超感座便器”,从色彩台盆到艺术厨卫空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化精神,支撑科勒走过140年?经历了楼市调控的洗礼,科勒在华业务如何实现销售增长?10月15日,科勒厨卫集团亚太区总裁阮家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科勒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是多少?
阮家明: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绝对第一,现在科勒已经是双位数,双位数无论在什么行业都不易,尤其是做相对中高端的。整个市场的发展比较均衡,我们不只做住宅,也做很多酒店,五星级酒店超过1000个,差不多全球的一半,此外,还有商场、写字楼。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市场在科勒全球业务中占比越来越大,科勒是否会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来开展研发?
阮家明:欧洲品牌偏重外观,日本品牌就偏重客户体验。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要,现在,我们全球的开发都把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放在前面。事实上,做研发时候,我们不单在美国做,这几年科勒加大了在中国研发的投入,我们有专门的团队,不管从设计还是研发,专门针对中国人使用习惯,满足特定的使用要求。在科勒的全球研发团队里,“中国团队”很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房产卫浴在科勒的中国业务中占到多大比例?
阮家明:酒店是我们最重要的业务,五星级酒店超过50%的业务份额。住宅比例也越来越扩大。相比欧美、香港地区、新加坡等成熟市场,现在中国内地的市场新建项目所占比例较大。欧美基本上10年就会把住宅大面积装修,中国人暂时还没有这个习惯,所以我们目前的业务大部分还是新建的房屋,酒店、商场、新建楼盘等。我们也注意到二次装修正在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将是我们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三联生活周刊:在楼市调控的背景下,科勒在华业务是否受到影响?
阮家明:楼市宏观调控,作为房产上下游的卫浴行业,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行业也因此经历了优胜劣汰的调整。其实今年房地产又出现了转暖迹象,我们的业务发展比较均衡,比较好的城市如济南、长沙、沈阳、西安,都有40%~50%的增长,基本没有受政策的影响。科勒的业务覆盖范围广,涉及项目比较多,这两年总的来说还是蛮轻松的。我们及时投入,做该做的事情。经济衰退的时候,一些有实力的、比较稳健的企业反倒会获得更多的青睐。市场不稳定,我们反倒获得更明显的优势。总的来说,这两年,科勒有很好的增长,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看来,卫浴等家居建材行业对楼市的依赖程度有多大?
阮家明:家装卫浴和楼市是双生,互助的关系。在国外,购房者所购入的新家一定是全装修的,楼市繁荣势必能带动家装行业的兴旺。就民用住宅而言,要提升房屋的品质感,势必会选用更好的家装和卫浴产品。商用建筑,更多是要考虑到节能环保等需求,一些更为绿色节水的卫浴产品成为首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主动提出与科勒合作,选用我们的节水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140年以来,科勒是如何将艺术、产品、生活融为一体的?
阮家明:我们的企业本身很有趣,美国总部有自己的一个艺术中心,而且上世纪70年代我们跟艺术家合作,做了很多艺术作品。艺术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科勒产品的创作经常要参考艺术作品,无论色彩,还是材料应用。艺术作品不会考虑这个产品做1000件、100万件,它是孤本,仅此一件,它会把硼的材料、亚克力材料用到极致。这些作品启发设计师的灵感,然后通过设计师与工程师沟通,最终把设计批量生产。
我们更想透过产品传达科勒的生活理念。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我觉得在现在压力这么大的社会,的确需要营造一种环境,洗一个舒服的澡,听听音乐,做饭的时候很轻松,其实都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卫浴领域智能化到了怎样的水平?
阮家明:确实我们在这方面的考虑还是比较多的,有些也都已经做到了,比如科勒迅雨智能恒温淋浴控制系统(DTV)就能够部分满足一些诉求。但在目前,这是一个相对高端消费的需求,暂且还不是主流。我们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要为人性而智能。
这个市场确实有些产品满足高端消费者的应用,在智能化高端产品的领域我们确有很多想法,技术也已经比较成形,但科勒在中国并非瞄准很小的顶尖高端,我们的定位除了顶尖高端,还有中高端,尤其是很多中层老百姓,所以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基本领域,希望更多普通老百姓用上科勒的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近一段时间水龙头含铅的事件炒得比较火,你对这件事如何看?
阮家明:无铅对水龙头是比较重要的部分,科勒也比较幸运,刚好美国的标准对铅比较重视,加州第一个颁布了无铅的法规,而我们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都要出口美国,我们本身就一直坚持全球统一的标准,所以无铅标准对科勒来说比较容易。但对一般的中国企业,他们的标准可能不同,现在这方面稍重视起来,我觉得是一个社会进步,对食品安全、健康更重视,希望行业进一步提高要求。我觉得,不管标准如何,产品不要对消费者有所伤害,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厨卫的产品要求逐渐多样化,厨卫产品和科技结合的难点在哪里?科勒是如何突破的?
阮家明:科勒的产品开发战略,与智能化、娱乐化密切相关。我们在上海有一个专门做智能产品的团队,但是我们觉得还不够,所以两年前,科勒在韩国收购了以前是三星旗下的一个智能产品公司,我们对智能电子的投入越来越高。除了最新开发出的电子马桶外,我们还有蒸汽发生器,供家庭湿蒸用。我们觉得,卫浴、厨房智能科技的运用是大势所趋,科勒对智能化肯定会大力投入。
我们在上海成立一个团队专门做科技,也把韩国的团队找来,发现科技的应用难在不能为科技而科技,你可以有遥控,可以有触摸屏,但如何才是真正让卫浴、厨房方便的附加值?比如智能马桶,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大家觉得自动感应冲水是个好事,所以我们把这个实现了。其实很多智能技术已经成熟,但现在最大难点是如何运用在产品上是合理的,而不是多余的。
三联生活周刊:怎么看待科技跟厨卫结合的未来趋势?
阮家明:肯定是更紧密,因为科技更普遍,成本也越来越低。关键还是怎么运用得最好,我们的方向是娱乐功能加强,因为我们希望在卫浴厨房的空间不仅仅完成最基本的功能,还有它的娱乐性,比如,音乐魔雨花洒给了音乐。此外,需要更容易地操控,通过电子的控制可以更稳定,比方说DTV精控温度。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直接消耗水、电的卫浴产品,科勒如何应对环保的挑战?
阮家明:在环保方面,首先是生产过程上,我们在山东投资的工厂是全球第一个获得LEED金奖的企业。当然,作为卫浴产品,最重要的环保当属产品本身,所以我们的花洒和马桶,都有节水功能。美国对节水要求相对高一点,马桶节水我们达到4.2L,花洒节水我们也达到7L,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和最佳享受。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解决价格和环保、研发之间的矛盾?
阮家明:我们的定价还可以,研发本身也是为经济考虑,我们并没有因为这个更节水就提高价格。最新的小便斗0.5L、1L、3L等价格基本上没区别,马桶也一样,4.2L、6L定价基本上没有大区别。花洒大流量的,9L、15L定价基本没区别。在很多先进国家,他们觉得够用就好,但也确实有些消费者选择大的。我们的花洒有两边:一边是高流量,因为有的消费者喜欢淋浴的水流快感;另一边是节水,就是基于环保经济的考虑。中国社会现在很多元,需求不同,我们为环保选择提供充分的可能,相信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环保型。科勒所能保证的就是,不会因为环保产品就刻意加价。(文 / 李三) 调控科勒洗礼楼市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