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二三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的老家在山东中部一个小城的南部山区,很偏僻,很落后,因为在外求学,然后在外工作、安家,很少回去。今年国庆节,正好有事情回去一趟,住了两天,发现几件事,感觉不太合理。
最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学校大都合并了,我们原来的乡附近的近30个自然村合并到只有一处小学了,6个年级33名学生,竟然有22名老师。包括前几年根据政策提前退休的很多老师,在家休息了好几年了,今年又被市教育局全部召回了,回来也没课可教,有的做保安,有的做厨师,有的排上课了,干脆就找别的老师代劳,上级来检查,课程表上都有课,其实根本就不到学校去,一心搞副业。且不说这属不属于渎职,但的确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很多偏远省份的农村学校师资不足,而我们这里居然出现了老师过剩。教育部门的政策朝令夕改,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搞一刀切,我觉得是很不合适的。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受到良好教育,又不让过多的教师资源白白浪费,应该是教育部门要好好考虑的问题了。
中间抽空去我同学的村,原本就很小的村庄,现在常住人口还有5人,因为都年事已高,入冬变冷后就到城里跟孩子住一起了,应该不大可能再回老屋住了。但是一进村居然发现一处工地,建了四间大房子,很是气派,与周围的村邻老屋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按理说,走出去的年轻人基本在城里安家了,是不会回来盖房子的,村里的老人更是不可能大兴土木了,那是谁有这样的财力和需要呢?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修建村委会办公室。这就更纳闷了,都没有人住的村了,还有必要建这么气派的办公室吗?后来,见到我们村的干部,顺便问一下,说是上面有政策,政府有专门拨款用于建造村委会办公室,不建就没这个补助。村干部自然都很积极热心,哪怕自己也是一年到头也不回村里一次。这些村干部,开会都是从城里去镇上,开完再回城,没有几个干部在城里没房子的,村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没人管了。结果就是越来越荒凉,越来越落后。政府的初衷是不是想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来吸引年轻人回村居住,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仅仅是建个漂亮的房子,而没有从实际出发,为老百姓的生计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的话,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同样的事情还有建村卫生室,房子也很漂亮,医生水平就不敢恭维了。因为本身人口就很少了,常住的又都是老年人,有个卫生室,感冒头疼的也挺方便,但问题是,光有硬件,没有软件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吗?(文 / 山东青岛 王林虎) 故乡农村农民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