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比谁幸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金秋回乡,碰到“发小”杨勇、吕东回乡休年假。少年时我们都住在县城老街,天天一起钓鱼、游泳、打篮球,又同年上大学。毕业杨勇去了北京做了公务员,吕东刚去广州做建筑设计师。酒酣耳赤后,杨勇道出他“越来越严重”的幸福困惑。
在家乡人看来,杨勇是幸运的,收入稳定,家庭幸福,其下一代应该也有美好的未来。可杨说房价暴涨之前他没能买房——当时忙着还助学贷款——至今仍住在单位的小一居里,加上照顾幼子的岳母,四人蜗居,他每天只能睡地铺。这还算不错,新来的同事只能租房,单位附近普通的一居月租已逾3500元,而单位已没可能弄到福利房了。北京六环房价已破2万元,五环附近80平方米的房子也要200多万元,首付三成得80万元以上,夫妻俩月收入合计1万元出头,分厘不动也要6年才能凑齐,届时哪知涨到多少?
从五环到单位,得花大半个小时在地铁上,前胸与后背的紧密,可以让馒头变炕饼。买车?除了筹钱还得摇号,近乎百比一的中签比例比考重点大学还难。他感叹,一切都那么的不确定,能确定的只有父母渐老、自己渐长,远离父母、亏欠妻儿,在雾霾里为了生计而工作,却不创造真正价值,对父母无以为报,一眼能看到退休。
原以为为孩子是值得的,没想到孩子回了老家变得能吃能睡,每天在山间奔跑,在溪中玩水,在大房子里酣睡,夜空下萤火虫飞舞,开心得不亦乐乎,这也让他想起充实快乐的逝去时光。家乡的亲友、同学,普遍比他快乐,有或新或旧的大房子,户口留农村的除了能自建房,还能生二胎。他说起表弟杨强,读中专后没分配工作,就去当学徒,学塑钢门窗制作技术,吃了不少苦但挺过来了,两年后单干,与这些年的建筑业一起发展,陆续添人手,很快积累了第一桶金。他在县城黄金地段买了几个大门面租了出去,然后目光长远地将“非农”户口转回“农业”,把清江边的老房子修葺一新,上下三层,前庭后院,再贴上漂亮的文化墙成了别墅。父母住一楼,濒临清江的后院里还修了个半个篮球场,立起一个标准篮球架。30岁出头的杨强决定提前“离休”,晚上划着小船放网,清早收鱼虾,上午睡懒觉,下午和儿子女儿打球流汗,傍晚开着大皮卡带家人去溪河戏水纳凉。附近有父母几亩地,菜是自家种的,鱼虾是自己捕捞的,生活健康有道,日子快乐无边。
杨勇由此感叹,表弟等人过的日子不就是众人向往的度假生活吗?其实不需要去人头攒动的景区,也不需要机票与五星酒店,只要朗月星空、水清沙净。吕东调侃说:你是若有所失,我则是失无可失,户口在老家,在广州被“三限”:买房、买车、孩子上学的资格都没有呢,更是得不偿失呀。(文 / 湖北宜昌 聂武钢)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