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溪谷,还原天府生境

作者:贾冬婷

黄龙溪谷,还原天府生境0

保护生命和生境

林妲有张照片让摄影师肖全感动得想哭。那天她把一个天然形成的树藤当秋千,妈妈一掌把她推出去,看她的背影就能知道她有多快乐。她起飞的身体完全在自己的世界里,离大人们很近又很远。长长的独辫像尾舵贴着她,一对半透明的小腿悬在金色光芒里,身下是千年树叶铺就的松软地毯。

她同时又显得孤独。大人做的很多事都让她费解:你们为什么说脏话?为什么抽烟?为什么砍树?为什么杀害动物?在肖全眼里,林妲和宛妲仿佛从天上来,心和眼睛都保持着不变的光明。

林妲和宛妲居住的园子是一个被隔绝的世界。这里原来是远离市中心的商业公司的胶林,马悠和李旻果承包了一块做热带雨林修复,不过现在这里已经被城市包围,成了“城中村”。走下山就是澜沧江边,新开盘的地产项目上竖起一块巨大的LED屏,面对着两岸日夜播放流行歌曲,即使在山上也能听得很清楚。李旻果无奈,这几首歌两个女儿也都会唱了。作为母亲,她给了林妲和宛妲生命,她意识到,同时要保护她们的生境。这也是李旻果和她的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在黄龙溪谷想要做的。

对于在成都出生长大的肖全来说,黄龙溪这个地方并不陌生。他1990年在这里为何训田和朱哲琴的唱片《黄孩子》拍摄封面,这也标志着何、朱两人走向合作的开始。不久后三毛来到成都,他拍下她在柳荫街一个人翘着脚喝盖碗茶的照片,成为公众对三毛最后也是最深刻的记忆。照片的部分灵感来自三毛在黄龙溪古镇上一个人的游走经历,她回来对肖全讲,溪边喝茶的人一坐一天,什么事也不能撼动他们的坦然和闲适,可见成都人的性情。可以说,黄龙溪古镇保留着古蜀的民俗风情与自然野趣,溪水、稻田、缓坡、木船、石板街、古庙,还有河水拐弯处的那棵老榕树,至今也没有变。

对于缺水的成都来说,难得有黄龙溪和锦江在此汇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称“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而且这里北靠牧马山,是成都通往乐山的水路要冲,也是成都历史上最南边的江防据点、屯兵要地,堪称一块风水宝地。这个以水为名的1700多年的古镇不大,很有“水城”的味道,两岸都是用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现存的古街坊有7条,街内两旁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全木穿斗结构,飞檐翘角,镂刻精美,傍水而建。水面有数座铁吊桥连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盘根错节,据说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古镇的标志。镇上还保存有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古庙,一到佛诞节日,游人香客不断。黄龙溪的鱼也是一绝,老人们说“七上八下九归沱”,说的是每年从小寒、大寒节气到次年七月,下游的鱼儿成群结队溯江而上到此产卵,所以黄龙溪鱼产丰富。当地最地道的吃鱼方法是在船上,来一锅“河水煮活鱼”,让人尽享野味的鲜美。黄龙溪古镇距离市中心42公里,而它所在的天府新区正在形成“三横三纵”的路网结构,再加上第二绕城高速的开通,城际铁路的建设,到市中心只需要半小时车程,心理距离在逐渐缩短。

据监测,距离古镇仅几百米的黄龙溪谷的气温比市中心低3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为1万个/立方米,相比之下,成都市区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仅为150个/立方米。而李旻果全息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更多:健康无污染的土壤,具备自洁功能的水源,完全有机的四季蔬果,至少2000个物种的植物园景观。

“反规划”:生态先行

一离开由市中心笔直向南的元华路,就是满目葱茏的乡间景色。黄龙溪附近仍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种田、养鱼,或者栽种果树,尤以红提出名。这一区域里的黄龙溪谷项目由复地集团和优品道集团共同开发,据优品道集团总经理胡强介绍,根据2011年确定的《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项目位于未来的城市新引擎——天府新区的核心,而且周边将成为永久的城市绿肺。

规划中的天府新区幅员1578平方公里,将以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主,聚集600万人口,将成为成都发展的新引擎,再造一个“产业新成都”。天府新区将打破传统“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成“一城六区”的组团城市,形成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崭新城市形态。其中,离黄龙溪谷10分钟车程的天府新城,是天府新区的核心,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定位于区域总部商务中心、金融中心、会展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胡强介绍,“产城一体”是天府新区的重要规划理念。新区由若干个“产城一体”的组团构成,每个组团面积不超过30平方公里,工作、生活出行半径在6公里以内,力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为主,快速路网为辅,连接后形成一张公共交通网,这张“网”既与中心城区形成有机连接,同时自身又是一个功能完善的独立网络,其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比中心城区高出20%左右。

在天府新区里,规划建设用地只占40%,生态用地占60%。作为天府四川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天府新区内河流、湖泊、浅丘的独特地貌和原始生态环境,占据了先天优势。作为新区“生态之肾”的麓湖、锦城湖、兴隆湖等湖泊也在建设中。

可以说,天府新区从一开始就打破了过去“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的规划顺序,让生态建设与基础设施同步进行,在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的“反规划”手段下,逐步形成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城市形态。在这期间,维护先天生态资源固然重要,后期建设中坚持生态先行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胡强说,黄龙溪谷项目相当于生态造城,秉承了这一生态先行的理念。

在优品道和复地集团取得这片土地后,胡强他们曾去美国考察了十几个类似地形的别墅项目,直到在棕榈泉看到“Big Horn”(大角羊),觉得理念相符,决定把这个项目的设计团队VITA公司的原班人马请过来,帮黄龙溪谷做规划设计。Big Horn所在地也有1万多亩,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只有36栋房子散落其间,每一栋都是根据地形山势定制的,经常在出其不意的时候,比如两个悬崖之间突然出现。而且,设计师有意营造了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在视觉上的强烈反差,棕榈树、小溪等原生态尽量保留,而人造的建筑也相对集聚。因此,周边均价50万美元一栋,这里则卖到5000万美元。VITA设计师的理念给胡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认为,美丑是相对的,比如他们在夏威夷的一个项目,是火山岩地貌,黑乎乎的,就干脆在上面堆土种上一棵树,做出符号化的沙漠绿洲,树冠投影在火山岩上,有突兀的剪纸效果。

胡强说,VITA的主设计师来到黄龙溪谷,把1万多亩地细细走了一遍,腿上、膝盖上全是泥,但是很兴奋。这里地处河谷平坝和浅丘山区,风的流动性很好,所以气温比市区低3摄氏度左右。从地势看,海拔最高处505米,最低处446米,最高处与最低处的高差约59米。从坡向看,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且大多数地块都是向南朝阳地块,只有在北部低矮丘陵地带有少量的北坡背阴用地。去附近山顶勘测发现,山上有很多鹅卵石,说明这里原来可能是河床,改道之后形成山,地貌呈现出多样性。而地下土层为页岩,以此做建筑基础层,渗水性好,且稳定性好,不易滑坡。VITA的设计师认为,这是他见到过的最好的别墅用地。这里绿化率高,坡度适中,陡了易生灾害,缓了则前后太通透,缺乏变化。朝南的坡向则阳光充足,健康,宜人。

黄龙溪谷的入口设置了围墙和桥,由一条景观大道引导进入,增加了私家领地的仪式感。大道两旁排布着128棵银杏树,每一棵的胸径、分岔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而且是雌雄同体的,寓意好事成双、繁衍兴盛。

进入的仪式感和进入后的开放性形成强烈对比。胡强说,这首先是高达70%到80%的绿化率带来的,而VITA景观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自然的山形水系,建筑尽量低调。另一特点则是丰富的水系,将锦江支流古佛堰引入社区,又顺势把几个鱼塘改为湖面,形成三个人工湖,湖面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在整个植物、动物、水系构成的生态景观系统中,建筑也只是融入其中的一种,毫不突兀。事实上,从公共区域看出去都是绿化,只有在进入组团内部才能看见房子。胡强形容,这就像是从自然中掏出很多凹槽来做房子,每一栋房子尽管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是低调、休闲的乡村风格,取材自本地石材、木、瓦。VITA的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山形、地貌,因此每一栋房子的朝向、高差都不同,外立面也是专门定制的。因建筑组团呈带状分布,所以每一栋房子都达到景观、采光、通风的最大化。房屋内部大面宽、短进深,大量运用了连廊、露台、阳台、门廊等灰空间,将自然引入户内。

再造天府家园

李旻果在对黄龙溪谷植物物种的初步调查后发现,区域内生长有枸树、桑树、橘子树、柚子树、李子树、桃树、槐树、风杨、竹类等约60多种植物,但古天府原生物种曾多达2000多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所以她倡导的生命景观系统再造,核心是从物种资源保护开始,再恢复物种群落。她的目标是,这个生态系统不仅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应,同时也是一个提供稳定经济来源的农林混作系统。

李旻果强调,“绿化率”不等于“绿色容积率”。尽管黄龙溪谷有高达70%到80%的绿化率,但她认为,不仅要看绿化的占地面积,更主要的是有效成绿面积和含绿量,是否最大化地利用了单位面积的植被功能,是否达到了一个植被群落的碳汇程度,这就是“绿色容积率”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物种群落再造要改变现有人工生态系统的单一结构,构建复杂的多层多种结构,使生物的种间关系,成为系统运转的主要结构动力。可以说,不同的植物种类,就相当于土壤不同养分的加工厂和临时仓库。多层多种植物的配置,因各种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节律,在时间上可以交替地利用土壤的养分,能够逐渐恢复自然群落中的那种分解-吸收-贮藏-补充的有利循环过程,使得气候的稳定度增加,温差降低,静风增湿效应明显,这也是环境质量提高的表征。因此,从绿色容积率最大化出发,天籽生物多样性中心为黄龙溪谷设计了多层植物配置,自上而下为乔木层、附生和藤本、灌木层、草木层、地坡层。

生命景观系统再造的基础,是保留原生态景观和原生物种。李旻果认为,黄龙溪谷周边有稻田、鱼塘,可以作为景观保留下来。在附近荒山上还栽种有合欢、桑树,这都是天府之国的传统物种。栽种桑树原来就是蜀地文化基础,种树都可以种出景观来。李旻果建议多种桑树,还可以养蚕,恢复桑蚕文化,营造家园的感觉。另外,拿出一块地作为地产农场,里面有农作物、林木、果木,可以做成园艺式的“可食地景”,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去设计农园,用“朴门永续”农业的方法进行有机种植,让农园也变得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

在社区里开辟一条马道的设想,也让人向往。李旻果在第一次和开发商方面开会时,放了一首歌,是一个美国牛仔写给女儿的:“在这里,在马背上生活,将来我们会老去,但马让你勇敢,做你自己。”她认为,这些人家是要在这里置产业的,而这么大片地是有机会养大型动物的,这是建立人和动物互动关系的最好方式。

黄龙溪谷的生命景观系统再造不仅包括陆地,还有水系。这一部分由南京中科院水治理公司通过景观水生态系统构建而得以实现,使得区域内水域不仅作为景观,而且具备4天自洁功能。所谓景观水生态系统,主要是对水生高等植物群落的搭建,这是净化水质、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南京中科院水治理公司的研究表明,挺水植物如芦苇具有净化水中的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的能力,能吸收汞和铅,对水体中磷的去除率为65%;而沉水植物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污染物质的沉积,并可通过吸收、转化、积累作用降低水中营养盐,从而抑制水体内浮游藻类生产量,同时能防止沉积物的再悬浮,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根据对原生水资源的评测,工程师们选择了适宜当地生长的乔木、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栽种,按其习性有秩序地配置在古佛堰河岸生态系统中,使之具有高低前后层次,色彩丰富,物种多样,构成一个能长期共存的多层次植物群落。此外,在水体中还放养了一定量的杂食性鱼类,如鲤鱼、花鲢等,还有一些观赏性金鱼,也有利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黄龙溪谷拥有全生态链景观水域,水道蜿蜒,水质洁净,野生鱼多,让它成为一个与生俱来的路亚垂钓(Lure Fishing)好场地。路亚垂钓是模仿弱小生物引发大鱼攻击的一种方法,在整个过程中,钓者是在做全身运动,需要竿、饵、轮的综合操作,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具,因此也被称为“水上高尔夫”。胡强说,他们希望由此给业主多一些运动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可以与孩子或邻居竞赛。另外,这种垂钓方式不会把鱼钩坏,因此倡导尽快放生,维持水体生态,也是一种对于自然的分享与尊重。(文 / 贾冬婷) 景观生态溪谷黄龙溪黄龙胡强生境黄龙风景名胜区还原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