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被迫变鱼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老家在江苏北部。气候适合长棉花和小麦。又因为是大片平原,近十几年来很多农活逐渐由机器代替人工。爸爸看准时机,花大钱购置各种机器,同时大量承包进城务工老乡留下的土地,让我们一家早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可是,就在两周前,爸爸打来电话说,村干部要收地,而且是位置最好、交通最方便的大片农田。村里想把地承包给浙商挖鱼塘,如果实施,我们家一下子就要损失十几亩地。这真的是把爸爸往“退休”上逼。

早年爸爸这样的土地承包户和村里签过一个时效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还有十几年才到期,但眼下看来,村干部也是换了几拨人,大概没有“执行”的意思。这次收地的“补助”对于没有多少劳动力的老人,或者进城务工的人来说,还可以接受,每年拿到1000元/亩比什么都拿不到要好。但如果是想据守乡村的人家,这样的补偿等于失去生活的依托。而我们村里,老人和外出打工者占了多数,因此,妈妈才极力反对爸爸提出的“上访”。妈妈认为,大多数人都沉默的事,我们这几个是斗不过他们的。爸爸肯定是不会接受上交土地,享受补助的。土地是活的,只要有土地,再怎么天公不作美,也会有收成。而这土地也是留守在农村的爸爸、妈妈唯一的经济来源。更何况,目前我还处于职业初期,根本没有能力撑起整个家。

上周听爸爸讲,新进展是,干部承诺收掉的土地数量,会以其他偏僻位置同等量的土地作为交换。但位置偏僻,意味着机器不能进入,春种秋收需要更多的人工成本。这两天,浙商继续来村里看地,看中的土地量越来越多。谈起这件事,爸爸的言语间几乎完全失去了年轻时的英雄气概,甚是悲凉。

苏北平原土地肥沃,养活了多少上海、江苏的城里人。将肥沃的土地变成哪里都能挖的鱼塘,实在是大材小用。这种置农民生活于不顾,为少数人谋求私利的征地,真让人无语。(文 / 上海 苏菲) 良田被迫鱼塘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