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与文学
作者:苗炜( 9月10日,腾讯公司在北京召开“文学新生态,成长大未来”腾讯文学战略发布会 )
文学站点在互联网上并不少见,比如“百万网”在互联网驻扎已有10年之久,有文学评论、随笔和书讯。权威杂志《巴黎评论》,纸版每年只出几期,但它的官方博客每日更新。前不久有媒体推荐25个最棒的文学网站,介绍了bookriot.com、3ammagazine、The Rumpus、HTML Giant等,像早年间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杂志一样,这些文学网站也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趣味。
中国的网络文学每年都创造着巨大产值,数以千万计的读者付费阅读小说,根据网络作品改编的电影和游戏也不断涌现。随着微信及自媒体的发展,许多严肃文学的出版机构也利用社交媒体发布新书,提供试读。
近日,腾讯公司推出“腾讯文学”品牌,旗下有男性原创文学网站创世中文网、女性原创文学网站云起书院、数字出版平台等。读者只需要用一个QQ号,就可以在PC、手机、平板之间轻松转换,随时随地翻阅喜欢的作品。腾讯公司发言人说,在QQ应用中,阅读排在游戏之前。微信也会在游戏中心之外,开设一个“阅读中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成为第一个入驻QQ阅读中心的作家。谈及互联网与文学的关系,作家刘震云说,如今每个人都通过手机跟另一个世界在交流,他们对现实的世界视而不见,对虚拟的世界感到无比的亲密,这可能是过去几千年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作家苏童认为,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有不同的诉求,但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读者。
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肯定有很大的影响,网络对文学有影响吗?
刘震云:我觉得互联网会对文学有所改变,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表达方式。我曾经说过,互联网是上帝送给中国人的最好礼物。新浪出现了博客,出现了微博,腾讯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出现了QQ,又出现了微信。这些工具对于中国人最大的改变是——过去只有一个人说话,大家听,现在是大家说话,大家听。过去只有新闻联播,现在是全民联播。
( 地铁上的手机阅读 )
微信把所有人划分成不同的群,不同群之间是相互屏蔽的,又是相互交接的。这样的社会结构,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人群组成,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极大的。我坐地铁的时候发现,每个人都跟另外的人不交流,每个人都在通过手机,通过QQ,或者通过微信跟他看不见的人在交流。他们对现实的世界视而不见,对看不见的世界,他感到无比的亲密。我觉得这个现象是过去几千年从来没有过的。
当文学在一个虚幻世界里出现的时候,我想它一定会呈现另一种特别奇异的状态。一开始,我看到互联网文学大部分是盗墓的,基本上不写白天生活,写晚上的生活。我们基本上写的是白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夜晚,人和已经去世的人的关系。互联网文学门槛比较低,谁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过去有一种理论说,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但是互联网出现了,我看它的读者会越来越多。
网络文学的一大特点是每天都在连载,但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网络文学才有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恨水的小说在《申报》连载,都是每天在发。这样的连载小说,它的题材特别适用于盗墓、爱情、武侠,因为它是情节的小说。跟一口气写成的小说,在结构上非常不一样。
三联生活周刊:莫言先生,你对互联网文学熟悉吗?
莫言:我最早以为,电脑无非就是解决了作家的写作方式,过去我们面对稿纸写作,很有成就感,晚上一数20张,500字一张,1万字,成绩很大。但是用电脑写作,写了一天,一关电脑,没有了,好像很虚幻。现在我还是回到现实当中,拿着笔面对稿纸写,这个选择还是对的,手稿还能卖钱。
网络这种传播方式,因为技术手段的变化,必然导致文学发生一些微妙变化。包括一些新的词汇,写作要适应网上快速阅读,文字的推敲,甚至一些布局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是我觉得这个影响是非常缓慢的。我个人认为,传统用笔写作的作家还会有自己的市场,我也不觉得纸质图书只能摆设让人参观。互联网文学,互联网阅读,传统写作长期都会共存。网络上首发的作品,马上也会印刷成书,大卖热卖。我的书也可以搬到网上。对于我这样跟现代科技事物绝缘的作家,也要好好学习,与时俱进,找到QQ之门,今天晚上回去学QQ。
三联生活周刊:广义上讲,互联网会对文学和写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苏童:虽然我们几个年龄有差异,但基本上我们是一代人,传统的文学生产有基本规律。一个立志于文学创作的人,一定是先在稿纸上有一个作品,通过报纸副刊找到证明你写作才华的阵地。我们最初文学青年时期,第一个目标就是在杂志上看见自己的名字,买一本杂志证明,有稿费,但是很低,这个是被忽略的。你告诉同样爱好文学的人,我的小说在某某杂志发表了,这代表着文学的荣耀。
今天,时代发展到这个程度,很多网络作家比我们当初拿笔写作时年纪还要小,但数字是非常惊人的,网络作家比我描述的80年代过来的作家的生产方式是完全不同,完全两个世界。从网络开始生产、构思、孕育第一个字,一直到最后被消费、回报,全部是通过网络完成的。他们的收益也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一个青年网络作家写手,一年收入几百万元,这在我们听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文学和我们的文学同样在这个时代并存,各人头上一片天。我看,未来的写作方式不大会改变,但是写作产品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布,确实是不可知、不可预测的。因为人有时候是被自己推着走,有时被科技推着走,有时被时间推着走。
人们有时会质疑传统文学的活力,有时会质疑网络文学的品质,但我觉得这背后潜藏的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是“虚构会不会死”。我个人觉得,任何时代,人类精神永远有空间,腾出一部分做一些不那么实用的事情。我们被认定为所谓的传统作家,还有很多的网络作家,其实都在利用这一点,都是基于虚构做一些事情,一定意义上,价值是一样的。我不认为所有网络文学都是快餐,有很多慢的,听着雨声,很平静的心境写出来的文字。你在网络上不一定是阅读快餐,可以有慢文字。而一个在纸上生产的,却有可能是快餐,是非常急速的赶稿子方式完成一个作品。网络、传统不能决定作品的品质,更重要的其实是写作态度和诉求,有的网络作者诉求非常简单,就是以此谋生,速度是决定他生活的因素。这样的作品,他未来不会修改。你可能五天时间写了一部长篇,也可能用五年时间修改这部长篇,变成另外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会不会有网络作家这么做。(文 / 苗炜) 文学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