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会“咬”中国一口吗?
作者:宋晓军( 7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空降旅在御殿场市东富士演习场进行训练 )
9月22日中午,我被紧急召去录制一档有关钓鱼岛问题的电视节目。被“紧急召去”的原因,是因为一天前日本的《读卖新闻》透露一则日本自卫队在今年春天进行的一次计算机“兵棋推演”的结果。由于在这次“兵棋推演”中的一个科目是中日争夺钓鱼岛,按照以往创造收视率的规律,这个选题自然是不能错过的。录完节目,在当天晚上播出时,我发现虽然谈话的逻辑框架编导在编片子时无法剪裁,但是还是剪掉了我最想说的一个关键数字。
自打中日有关“钓鱼岛争端”出现后,不知做了多少期设想中日在钓鱼岛“要打一仗”的节目。而这次的节目,是我所做过的节目中最接近我想说的逻辑框架的。这次节目的逻辑起点是,今年春天,日本防卫省秘密实施了对自卫队能力的评估。评估假定了中国攻占钓鱼岛、台湾有事和朝鲜攻击日本等几个紧急事态,并利用计算机将敌我双方装备的能力进行量化,以美军未能支援的情况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对抗推演。至于推演的结果,报道引用一位防卫省一位官员的话说是“惨不忍睹”。我谈话的逻辑是,首先这次演习是为年底前出台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而做的,而“惨不忍睹”的结论,则是为今年8月底防卫省向国会提交的防卫预算细则的“要钱说明”。
接着,按照编导的策划,引用了日本《外交学者》9月20题为《在东中国海“鱼鹰”对抗“野牛”》的文章内容,对比中国海军拥有的“野牛”气垫登陆艇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鱼鹰”旋翼运输机的“对抗”结果。对此我说这也与防卫省“要钱”有关。因为防卫省在半个多月前向国会提交的2014财年预算中,确实申请了论证引进旋翼运输机的“论证预算”1亿日元。接下来的问题是,日本为什么会在钓鱼岛问题上一会儿“示强”一会儿又说装备不行、没有美国不行呢?我回答的逻辑是,日本清楚钓鱼岛只是其实现大目标的一个杠杆,在这个杠杆的撬动下,在舆论上就会出现两条“平行线”:一是维持钓鱼岛“热度”适当地“示弱”,以利用民众的关注争取防卫预算;二是利用美国要求日本担当更多责任适当地“示强”,向本国和外界表明美国的支持。这两条“平行线”一旦出现交叉点,必然是安倍政府的大目标——在防卫政策和军力部署上完成向“正常国家”的转型。
最后,说到了日本扩军的危险性。我的逻辑是,鉴于日本历史上有侵略的劣迹,同时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有可能“胁迫”日本对中国“咬”上一口。至此,逻辑链条就比较清晰了:模拟中国进攻钓鱼岛——防卫省向国会“要钱”——美、日相互利用——日本是否会“咬”中国一口。那么接下来应该怎样推出下一步呢?
从历史上来看,自1875年日本觊觎琉球至1945年日本战败这70年中,日本扩张的高峰是1941年日本在珍珠港“咬”了美国一口。按照出生在日本的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赖肖尔(Edvin O.Reischauer)的分析,日本当时的设想是迅速出击攻占整个西太平洋,这时如果德国在欧洲战场取得优势,美国就会发现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的成本过高,而最终放弃对日作战。但最终的结果按照赖肖尔所说的是:日本拿它的一切去冒险,结果丢掉了一切,近80年来的巨大努力和非凡成就化为尘埃。赖肖尔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美国军队“缓慢地、痛苦地从太平洋的一端打到了另一端”。
很显然,作为美国学术界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认为美国能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保持存在,是美国通过努力“应得”的。如果美国坚持认为中国崛起要来“抢占”这个“应得”的成果,它会不会让日本再“拿它的一切去冒险”来“咬”中国一口呢?以上的大意包括时间节点我节目里都说了,而唯一剪掉了一个重要的数字,这就是目前日本的国债已超过1000万亿日元。事实上,这个数字与观察日本是否会“拿它的一切去冒险”有关。因为从1945至2013年这68年里,不能不说日本没有付出了“巨大努力”并获得了“非凡成就”。这个“非凡成就”就是目前日本其居民储蓄、海外资产和外汇储备加起来的1400万亿日元。那么在国债突破1000万亿日元的情况下,安倍政府还要借助钓鱼岛危机针对中国进行扩军备战,算不算要“拿它的一切去冒险”呢?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应该留给观众去思考的。(文 / 宋晓军) 一口日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