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的寄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侄女学酒店管理专业,今年毕业后说自己在深圳一家直销公司,需要家里出10万元入股,据说以后会有丰厚的回报。大哥、大嫂手上虽然有笔移民补助款,但按常理推测都觉得不靠谱,于是打电话让她回老家找工作。
找工作毕竟还是应该在大一点的城市,侄女连家都没回,坐火车直接到了我家。不知是受过直销公司的洗脑,还是就业艰难使然,她看起来有些落魄,连头发都是蓬乱的,有时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显得缺乏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朝气。
可能是她对自己的外表没有自信,或者是在寻觅酒店行业工作的过程中受过挫折,她一直没再提找酒店管理类的工作,就算我们主动给她提供信息她也不感兴趣,实际上这个行业人才需求量还是比较旺盛的。她说想去做家教,我听了有些生气,我说这是在校大学生才有的选择,找工作还是应该选一份能当事业去做的工作,哪怕有些经验和人脉的积累也行。我的这些建议不知她有没有采纳,她竟然撒娇似的说:“那你们给我找。”
大哥和大嫂刚好得知我们隔壁的大学食堂有个麻辣烫档口转让,于是从河南迅速杀到我家,打算让女儿也别找工作了,创业也算是一条出路。
家里来客了,我头一个星期还是殷勤照顾的,三餐起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个月过去了,他们的档口已经稳定下来,生意也走上了正轨,然而却没有想出去住的意思。每天依然早出晚归,尽量少干扰我们的生活,换下一堆衣服后就放在洗衣机里,等待我来处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听说过“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的道理,从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这是人之常情啊。再说夫家的兄弟姐妹年龄跨度相隔20多岁,大哥大嫂和我们的交流以前非常浮泛。老公想起十几年前父亲去世时大嫂希望正在上“大二”的他辍学,仍然耿耿于怀。
城市里的房租让他们走不出去。要说穷他们也不算穷,假设一个月挣3000元,拿出1000元来租房,与他们在农村的消费观念也是相左的。当然跟别人合租会便宜一点,但年轻人合租容易,他们作为进城做生意的一家跟别人合租却不容易被接纳。大哥和大嫂可能也觉得为难,于是租到了某路公交车的最后一站,据说房租才几十元,只能容纳他们夫妻俩住,不可想象现在还能谋到这种价格的出租房。
侄女只能这样顽固地在我们家住下来了。
我和老公都有不同程度的不习惯,跟她打交道更多的是我,这让我的不安与日俱增。侄女没有任何专业素养我已经看出来了,她不会麻利地削水果,不会看人下米,更谈不上做饭;她不光不帮忙打扫卫生,自己的床铺和洗漱用品摆放的凌乱程度,也不像是学过酒店管理专业的手笔。能够让她安之若素的优点是她没有棱角,也很沉默,永远是温柔的语气,不会跟我们冲撞。
她上大学之前,我们还没有现在三室两厅的房子,当时她也是以一种顽固而沉默的姿态在我们临时租住的房子里住了两个月,在楼下的餐馆打工,据说一个暑假挣了1000多块钱。餐馆是包吃包住的,但她觉得餐馆安排的住房太差,于是选择了住我家。没想到毕业后竟然还是一样的处境。
其实大哥一家谈不上有什么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大嫂为人悭吝,一般不轻易给亲戚们礼物,即使拿来土特产也是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无法入口。她现在开始讨好我,让我们把侄女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我听了心里还是有些不适,从情感上我很难用母亲的心态去对待比我小不到10岁的侄女。
这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系。我大学毕业时也没有任何亲友的眷顾,全靠个人奋斗才有今天的房子,我还要供房贷,为什么要免费提供给已成年的侄女住呢?我的价值观是年轻人应该自立,这样对她无限容忍,岂不是让她更畏惧社会现实?
4年前我们住在一个连四线城市都算不上的地方,每年家里来客相当少,连夫家兄弟姐妹的聚会也不多。如今搬到一个三线城市,房子还算大,书房成了专门的客房,每年他们的家庭聚会就安排在我家,烟雾缭绕,十几人同时热烈地唠嗑,让我联想起开村民大会的情形。为了让亲戚们住得舒服一点,我们在书房里放了一张大床,于是这张大床就成了亲戚们来城市找工作和做生意的落脚点。
现在我反而处于道德劣势了。侄女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尽量减少与我们碰面,有时甚至一天连一句话都没有,她的小心翼翼让我不可能开口下逐客令,那就只能自己忍受。我知道一旦我开始怠慢或冷淡,以前诸多容忍建立的感情也就可能化为乌有,弄不好还会带来恶评。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不奢望侄女能感恩,只希望她有一天能够自立,有自己的居所。(文 / 雪国(湖北)) 寄居沉默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