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秦孝公我还在尝试走近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侯勇:秦孝公我还在尝试走近他0( 《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秦孝公的扮演者——侯勇 )

导演黄健中最初找到侯勇演秦孝公时,侯勇是不愿意的。“我以前不敢也不想演帝王,觉得他们的生活离现在太遥远,作为一个现代人,很难体悟到人物的所思所想。”侯勇告诉本刊记者。

直到把原著《大秦帝国》拿在手里翻着看,侯勇说,他立刻被这部书的史诗性、文学性吸引住了。“书中的语言接近《离骚》,特别优美。”侯勇说,“我们之前读书、读史的经历,对秦国初期的了解非常少,而《大秦帝国》描绘了秦国兴亡生灭的全过程,在和孙老师的不断接触中,我时常感慨,这是孙皓晖一生的心血。”

将侯勇彻底震撼的,是秦孝公这个人物本身。“当时秦国连年战事,国家贫弱不济,又逢秦献公(秦孝公的父亲)驾崩,周围六国虎视眈眈试图瓜分秦国,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秦孝公作为仲公子继位,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你能想到的作为一个人,面对苦难,为了强撑一个局面所要承担的一切,秦孝公要全部承担。”这也是侯勇最终决定接下这个角色的原因。“我彻底被秦孝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以前从未碰到过这样的角色。”

角色敲定后,侯勇说他却一度不敢演了。“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和我一样,是仰视这部作品的。”不只作品本身,剧中人物秦孝公也让侯勇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压力,觉得“他太伟大了,我只能从远处仰望角色”。可是作为二度创作者,仰视无形中拉开了演员与角色的距离。

直到一次剧组内部的研讨会,侯勇谈了自己的创作观点:“面对巨著,俯视是不可能了,那能不能让我们去平视这部小说?这样在创作中不至于诚惶诚恐,才能公平地呈现角色。”

​侯勇:秦孝公我还在尝试走近他1( “双肩担道义,胸襟宽似海。”侯勇在摸索秦孝公这个角色时一度陷入巨大的创作压力中 )

最初是读小说,剧本出来后看剧本,开过两次剧本研讨会,为的是建立对历史的理解。侯勇告诉本刊:“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一定要选热爱中国历史,能多少读懂中国历史,能感受那个时代传递给今天的人们是什么精神的演员。”建立对历史的理解,是贯穿前期案头工作和四个多月拍摄过程的宗旨。

“当遇到问题,我们的办法就是从孙老师入手,每次见到他都抓住不放,把我们在读原著、剧本时遇到的所有疑惑,全部都抛给他,他会为我们一一做出解答。”侯勇说,“很多剧本中的字都是不认识的,我是带着字典进剧组的。”《大秦帝国之裂变》没有启用编剧,剧本由原著作者孙皓晖和导演黄健中共同完成,剧本贴近原著,台词的文学性很强。一场孝公与商鞅的争辩,整整8页半文半白的台词,侯勇坦言:“我们只能试着去理解和记背。”

更不用说真正进入角色,侯勇坦言:“我自始至终都在尝试进入角色。”

最先从直观的色彩上接近孝公。秦尚黑,作为当时秦国的君王,侯勇的戏服多是黑衣红缨。“我们扮好往那一站,黑漆漆一片,顿时有了肃杀感。”除了色彩直观呈现的厚重和沉稳,背后是秦孝公临危受命的坚毅和隐忍。“秦孝公当时像是驾着一条飘摇不定的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摇晃,不往前走,大浪就会把船打翻,而越是前行,惊涛骇浪越是凶猛。孝公只能在保持船前进的同时想办法。”

在侯勇看来,秦孝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危难中的人,临危受命的人,是现实把他推到历史的舞台上。“在对人物客观分析时,首先他是父亲、母亲的儿子,哥哥的弟弟,儿子的爸爸,我从人物关系上进入。”侯勇说,“毕竟情感是相通的,即使两千多年以前的人,悲伤了会流泪,愤怒了要发泄,我要做的就是演好臣子的君主、母亲的儿子、哥哥的弟弟。”

表演技巧被侯勇抛弃了,还有观众对君王的刻板印象。荧幕上对皇帝的诠释多为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享受着雍容华贵的大殿生活。可是作为始皇帝——秦始皇以前的君王,秦孝公更接近大家口中尊称的“公”,西陲小国的元首,族群中血脉纯正的一系。在人物塑造上,“不去诠释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别端着,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侯勇说,“秦孝公这个角色本身也提供给演员这样的机会,不会被约定俗成的印象所羁绊”。这也使得侯勇塑造的秦孝公在《大秦帝国之裂变》播出时让观众眼前一亮。

侯勇告诉本刊,在他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元旦,是独自一人在剧组中度过的。几个月来徜徉于秦孝公这个角色,因为人到四十,开始也感悟自己的人生。虽然,当时片段式的随想至今已成回忆,但是,“演员去饰演任何一个角色,当你赋予他血肉灵魂的同时,角色同样反哺于你。‘双肩担道义,胸襟宽似海’,这10个字我前后琢磨了几个月,不断试图体会其内涵,当要对人物性格进行诠释时,也经常把这10个字拿出来想。看似简单,又何其复杂,我想,所有看过作品的人都会明白”。(文 / 王璞(实习记者)) 走近尝试侯勇秦孝公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