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4》里的新中国与好莱坞合作

作者:李东然

​《变形金刚4》里的新中国与好莱坞合作0( 2011年6月28日,制片人博纳文图拉(右)和主创人员在纽约参加《变形金刚3》首映活动 )

“我能先喝完舒化牛奶再说吗?”两年前的那部《变形金刚3》里,这句台词远比大黄蜂给国人的印象深刻。

在《变形金刚3》里,伊利、联想、TCL、美特斯·邦威四个国产品牌广告植入,那一年导演迈克尔·贝的全球宣传中,上海是重要的一站,他的说辞是:“这太有趣了,我要是放一瓶可乐绝对没有效果。我只是把它视作喜剧元素,而不是品牌广告。”

顺理成章,《变形金刚4》必然有更多的中国联结,用制片人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Lorenzo di Bonaventura)的话说是导演迈克早就成了“中国迷”。“所以《变形金刚3》结束的时候,迈克就和我们说,《变形金刚4》应该有更多的中国面孔,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他们应该漂洋过海到中国,最后的决战最好在中国城市,他说香港就是很好的选择。事实上,他已经在电脑里搭起了整个香港的城市模型。”

电影网作为与美国派拉蒙公司、家赋公司(jiaflix)合作的中方伙伴,将主要负责和协作《变形金刚4》在中国的选角和取景,副总经理梁龙飞告诉本刊,演员的海选招募活动从4月18日正式启动至8月25日结束,经历了从万人海选,到100进40、40进12,乃至12进4的几轮激烈角逐,将会有4位新人参与到拍摄中去。“这不仅是中国演员在好莱坞大片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更开创了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以招募形式选拔演员的先例。而这仅仅是开始,在这部《变形金刚4》中将会有多至三成的外景在中国取景,中国演员也会进入故事线,结束在好莱坞大片中‘打酱油’的状态。”

梁龙飞并不同意简单把合作归因为好莱坞的制片业对日渐崛起的中国市场的倾斜看重,他更愿意将逐渐崛起的中国电影市场放在整个渐强的民族国家整体背景之内。“本质还是中国变得更加不容忽视了,各行各业都变得强大了,它正在走向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位置,所以先应该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这样的合作。比如我们总在强调要用各种方法尝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把我们的电影产品原封不动投向美国市场固然是文化输出的目标,但没有必要在思想上保持狭隘僵直,比如在如今电影工业水平有差距、文化上也有差异的前提下,借助美国大片输出中国形象,借船出海,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

​《变形金刚4》里的新中国与好莱坞合作1( 电影《变形金刚3》剧照 )

专访《变形金刚4》制片人

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

​《变形金刚4》里的新中国与好莱坞合作2( 《变形金刚4》新加盟的汽车人:布加迪威航 )

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生长在艺术之家,他父亲是一名交响乐指挥,所以言语间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交响乐的视角看待电影、电影市场,以及电影艺术。

洛伦佐·迪·博纳文图拉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读取了MBA学位。整个上世纪90年代他成为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执行官,从题材发掘到领衔制作了“黑客帝国”系列,并为华纳兄弟购买下“哈利·波特”系列的拍摄版权。如今他自己的迪·博纳文图拉制作公司(di Bonaventura Pictures)建立在派拉蒙电影公司旗下,从小成本实验性艺术影片,到比如“变形金刚”系列的商业大制作,积极活跃在百年好莱坞的舞台上。

​《变形金刚4》里的新中国与好莱坞合作3( 《变形金刚4》中,“大黄蜂”依然是雪佛兰科迈罗,但从原来的现代跑车变为复古车型 )

博纳文图拉形容自己成为制片人的经历是“白手起家”,那时他已经为电影公司工作了13个年头,却平生第一次从编故事想点子开始,亲手去栽培一部电影成长。但他不太认同所谓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的说法,在他看来,制片人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发现者和欣赏者,尤其是去发现那些比自己更有天赋和才华的人,把他们聚在一起。

“在这一行里,一些人懂艺术,一些人懂商业,而我试着从这两个角度去看问题。其实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讲故事就是如何发展和转化这个故事,赋予它成长的空间。制片人的乐趣在于把所有资源和材料整合起来,有时候是一个有故事的导演,有时候是没有故事的导演,有时候是某个有特殊天分潜能的演员,得保持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确实是不错的。我认为一个好的制片人需要懂得很多,不只是电影,而是越多越好,可惜几乎没人能懂那么多,所以我的另一个理论就是不懈地尝试。”

​《变形金刚4》里的新中国与好莱坞合作4( 《变形金刚4》中,“擎天柱”换上了新装,周身重喷火焰图案,看上去威风凛凛 )

三联生活周刊:如今越来越多的大片级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寻找市场,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本土化方式,比如《钢铁侠3》中的小段定制情节,业界褒贬不一,但《变形金刚4》显然仍在刷新这类尝试的深度。作为《变形金刚》三部曲的制片人、好莱坞最资深的制片人之一,你觉得“到中国去”对于如《变形金刚》这样的影片有怎样的意义。

博纳文图拉:不可否认《变形金刚》的前三部电影在亚洲都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中国。所以,我们在开拍前,确实觉得需要把这部电影带到亚洲来拍。选择来中国,更主要因为这里有太多不一样的东西,在这里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不太同意把这个决定完全看作商业策略,在我看更是出于应该给这里的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的考虑,即便是美国观众也希望看到的东西,并且也完全不同于《钢铁侠3》那一类型电影。《变形金刚4》中国演员的表演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我们去了北京、香港等地拍摄,也在继续挑选适合拍摄的地点。这里有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做。

三联生活周刊:故事层面也会因为中国演员和中国取景地的加入而做出调整么?会有中国电影编剧参与么?

博纳文图拉:实际上仍旧还是写了这前三部《变形金刚》的编剧团队完成的故事。但是确实这样的状况,当我们跟中国演员一起工作时,有时候可能会对剧本做一些微调,但原则是同时要尊重原剧本以及与演员达成协议。

三联生活周刊:跨文化总不可避免要面对某些文化上有敏感性的问题,比如这样大规模运用呈现中国元素,您有没有担心美国故事团队对此的掌控能力?

博纳文图拉:迈克尔·贝和整个《变形金刚》团队实际上都是趋向于国际化的,他们开放,也乐于学习任何与美国不同的文化。而且我们也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谨慎。但我们也不想紧张过分,比如假如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是中国参与者无法理解的,他们肯定会来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的拍摄已经非常接近于中国电影的拍摄方式,剧组里那些读了剧本的中方工作人员以及中国演员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我们也会仔细核实字字句句甚至最不起眼的玩笑是否会冒犯到中国文化,我想如今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去依赖这些参与其中的中国人。

三联生活周刊:你有没有在中国的电影院看过电影,作为资深的好莱坞制片人,你自己怎么看中国的电影市场?

博纳文图拉:我第一次来中国北京其实是在1983年,如今这是我第三次到这个城市,每一次到这里我都很兴奋,这里有那么古老的历史,而同时这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却速度惊人。此外,上海我也去过4次或者5次,香港去的次数更多些。

在香港我去过一些电影院看电影,这一次旅程中,上海、北京的电影院是我的必须行动清单中的安排,一定会看看。但说到对这里整个市场的状况和判断,其实我也并没有做过过多的研究。但我对这里的人很有兴趣,我也想尽快能更多了解一下这里人们的生活趣味、生活信仰,我想这绝对有助于去了解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在需求,也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之处。我相信有很多规则是通用的,比如一部好电影得禁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从制片人的角度,找到那些禁得起时间考验的好电影需要与观众沟通的过程,所以我对此并不着急。我也不假装了解中国市场,幸运的是我身边有很多很在行的朋友,他们也在帮助我尽快地理解熟悉这里。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姓氏非常特别,而你个人的欧洲背景,是不是也是你对于跨文化创作方式如此开放的原因之一?

博纳文图拉:确实是的,在美国我总是要给别人拼写这个名字。我年幼时在东欧和苏联待过很长的时间,我父亲是一位交响乐队指挥家,因此我从年幼就获得了很多旅行的机会。5岁时,我就已经去过了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德国、意大利,我觉得这是人生的幸运。我对跨文化永远不至于心存恐惧,而且我始终认为不同的文化之间虽然是有不同的地方,但更大量是共通性。毕竟我们都是人类,不同的生长生活环境使得我们常常需要各自解释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更多引我们发笑、引我们哭泣的事情都是相似的。我觉得说到底跨文化不是如何投其所好的过程,而是怎样运用贯通那些我们共通的感受和情感。

三联生活周刊:在欧洲度过的青少年时期,以及艺术家家庭的成长背景,我想你一定从小就看过大量的电影,而这必定也会对你日后的品位养成有相当深刻的影响。

博纳文图拉:是的,但我觉得幸运的是欧洲的、美国的电影我都喜欢。《厌恶》(Repulsion)是对我个人认识电影角度影响最深的一部欧洲电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了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这部电影一直存在我脑海中,后来又几次翻看,每一次都惊叹导演讲故事的深邃。美国电影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它是经典的西部作品,但它同时也颠覆了西部片固有的故事模式,其中有惊险,也有浪漫、幽默,非常动人。在我成为制片人的八九个年头后,同样也做了四个男性主角的西部片样式的电影《四兄弟》(Four Brothers),其中就有我自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致敬之意。

三联生活周刊:从个人的角度说,你对“变形金刚”系列的兴趣何在?你怎么看待如今类似《变形金刚》系列这样越做越大的好莱坞大片所面对的经济压力和挑战?

博纳文图拉:商业之外,“变形金刚”系列对我自己来说就好像是重温了那样的童年片段,只有八九岁的小男孩找到了一张大桌子,就招呼来小伙伴们玩耍玩具汽车。一群小男孩拿着两辆玩具车就这样互撞,咯咯发笑,周围的人们不解他们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想其实每个人心底都懂得这份乐趣。这也是我所思考的,“变形金刚”系列就应该跟所有人儿童时期的想象有关,观众有机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女孩或者是小男孩,这个角度这样的电影非常有趣。

当然我们是有经济压力的,因为确实投了很多的钱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每个人都在担心能否收回成本,这是一种压力,有时很可怕。但其中也充满乐趣,比如每天早上得告诉自己一遍,“没关系,往前冲吧,这能成功!”直到等来结果,当一部大片成功时,我的第一感觉其实总是松了一口气,“感谢上帝!”甚至喜悦都是在这一口气松下之后才慢慢地能够感到的,不能不说这也是很刺激的事情。(文 / 李东然) 合作好莱坞中国电影变形金刚中国变形金刚大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