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升级下的4K加速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4K能成为下一个高清和3D吗?虽然仍然面临片源制约,但价格的快速下降却使4K电视的替代效应越发明显。不到一年时间,50英寸主力产品的价格已经从万元降到了6000元,39英寸售价跌破4000元,而屏幕尺寸则继续升级。8月15日,长虹发布了首款85英寸4K巨幕客厅电视C9000系列,这是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最大尺寸4K电视。“4K电视的普及比我们预想中还要快,如果说之前五年是平板电视的导入期,2013年开始中国市场已经进入4K主导的消费升级期。”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总经理叶洪林对本刊说,“彩电业的竞争首先将回归画质,电视将更大、更薄、清晰度更高,在软件上有更多的应用和更简单、准确的人机交互方式,让电视更懂用户。”
“客厅并没有变大,但分辨率的提升让观看距离可以近些,再近些。”叶洪林解释说。4K电视的屏幕分辨率达到了3840×2160,是目前全高清电视的4倍,因此被称为“超高清电视”。与高清相比,4K电视成像点距更小,画质更细腻,用户在近距离观看时不会感觉到颗粒感和粗糙感。通常50英寸4K电视的观看距离是1米到1.5米,60英寸的最佳观看距离在2米左右,这个距离意味着4K电视进入家庭已经不存在空间障碍。来自中怡康的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4K电视市场渗透率已超过10%,其中国产品牌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按照彩电行业的1.2倍替代规律,当升级产品与前代产品的价差在20%左右时替代效应最明显。今天的4K电视正如当年的高清和3D一样也面临着片源制约,指望电视台将几年前刚刚添置的高清设备升级为超高清显然并不现实,目前的传输网络也难以承载,因此目前彩电厂商都采用2K转4K引擎将现有高清电视内容转为4K信号。但是在叶洪林看来,当价格下降到一定水平后,4K电视就会像高清一样突破内容制约迅速普及。“2014年的4K电视会像今天的高清一样成为标配。”叶洪林告诉本刊,“数码相机短短几年内像素从百万级升到了千万级,我相信彩电业也会向着6K、8K的方向继续前进,因为消费者对画质的追求永无止境。”
三联生活周刊:不到一年时间里4K电视降价幅度近40%,主要原因是什么?
叶洪林:4K电视大幅降价的主要原因是显示屏技术的进步。2012年由于日韩企业力推OLED,对4K投入资源较少,导致4K显示屏的供应商很少,只有台湾的几家企业在推。从2013年4月开始三星和LG开始大举投入4K,制造规模扩大和良品率的提升推动了屏的成本下降。以50英寸屏为例,一年内成本下降超过了30%,直接推动整机价格迅速下滑。另外,随着4K电视销售规模扩大,整机厂商也开始做玻璃封装、电路组件等更多工序,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三联生活周刊:4K电视引领的这一轮消费升级周期明显缩短,在你看来,每五年一次的升级会成为规律吗?
叶洪林:目前4K电视已经在长虹整个平板电视销量中占到10%,之前我们预计到年底才会达到这一水平,这一次消费升级比预想得还要快。4K电视对画质的改善非常直观,这是打动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我们原本把4K定义为超高端产品,现在看来应当修正为中高端。目前4K与高清电视的价格比在1.5倍左右,预计到明年“五一”会缩小到1.2倍到1.3倍,那时候替代效应会更加明显。
三联生活周刊:在布局4K电视的同时,长虹对等离子和OLED有怎样的规划?
叶洪林:等离子现在市场份额在5%左右,每年稳定在100多万台的销量,长虹对等离子的定位是差异化产品,还会坚持做下去。OLED我们从2008年开始跟踪投入,目前有一条研发线在做眼镜等小屏产品。虽然年初韩国企业已经做出了55英寸OLED大屏产品,目前也有产品上市销售,但和4K相比,OLED电视画质提升并不明显,除了柔性显示之外没有突出特点,而且价格高昂,目前还看不到它对LED的替代效应。
三联生活周刊:多项数据显示,家电行业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进入下行通道,彩电业的增长前景如何?
叶洪林:从6月开始宏观经济低迷与政策退出对家电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彩电业也受到了影响,但总体看中国市场每年4500万台的销量和10%以上的年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彩电业依然处于消费升级带来的稳定增长中。现在电视机降价的速度和幅度都在加大,虽然达不到像手机那样一年一换,四五年一换完全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提供真正有吸引力的产品。(文 / 黄燕) 消费4K加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