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玻璃天花板

作者:邢海洋

随着传说中美联储QE收紧日的逼近,亚洲国家,尤其南亚国家资金加速外流,股价与汇率“双杀”,其风声鹤唳令人联想到了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借助中国产业转移加速工业化进程,迅速培养了一大批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现在则遭遇了中国经济减速的天花板。

本次南亚危机的导火索印尼曾被誉为“金砖第六国”。中国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东南亚国家借此契机,吸引外资,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工业化起步。世界人口数量第四且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印尼成为继中国之后海外资金的投资重地,这个亚洲金融危机的重灾国,迅速转变为东南亚甚至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新引擎。西方经济危机爆发的几年中,印尼的增速连续超过6%,在现任政府一系列经济复苏政策的引领下,印尼的人均GDP从1998年的540美元蹿升至2011年的3500美元,似乎抓住了全球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天时地利。印尼政府也雄心勃勃,希望复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超速增长,希望在未来15年内,能够推动印尼的经济增长率达到8%~9%的水平。但现在,高通胀、低增长,再加上美联储9月削减购债规模的预期,使得印尼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自5月美联储紧缩QE放出口风以来,印尼股市已经下跌了20%,而印尼盾也同步贬值。贬值了的货币又作用于国内商品市场,使得印尼7月份通胀率突破了8%。一系列连锁反应早已经发生,比如为了对抗通胀,印尼人大量购买黄金,可这反而增加了进口,加重了印尼的贸易赤字,今年二季度印尼的贸易赤字高达98亿美元,占到GDP的4.4%,赤字规模远超上一个季度的58亿美元。通观这次亚洲危机中的难兄难弟——印尼和印度,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胀高企,经济减速。印度的通胀率经过短暂的下降后,又再次失控,目前已经达到两位数,而印度国民恰恰是本轮黄金下跌后最激进的消费者,以至于印度政府今年不得不三度提高黄金进口关税,最近的一次是8月份,黄金进口关税由8%提高到10%。黄金在发达国家消费者眼里已经价高和寡,在新兴市场却是对抗通胀的抢手货,也是输入型通胀的间接推手。今年以来,印度卢比兑美元贬值了18%,印尼盾则贬值了10%。

探究这些国家遭遇的麻烦,除了美联储缩减QE导致的资金回流,始作俑者却来自其自身的贸易失衡。印尼丰富的煤炭和镍矿资源,以及看似无穷无尽的热带农作物的生产潜力,使之迅速抓住了中国需求带给资源型国家的机遇。印尼近年来的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印尼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量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50%,远高于日本、美国和欧洲等贸易伙伴。印尼的原材料出口到中国,大宗商品出口占到其出口产品的一半左右,而服装纺织等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工厂却需从中国进口原料。自2011年中国需求减弱,大宗商品价格逆转,印尼的优势资源煤炭和棕榈油都不能幸免。印尼的经常账户即出现了多年来罕有的赤字,且随着商品价格一蹶不振而持续扩大。

东南亚国家承接了中国的产业转移,但自身的承接能力似乎有限。据印尼纺织协会的统计,今年雅加达地区的工人工资同比增长高达70%,达到230~250美元/月,产业转移刚刚开始,其人口红利就有消耗殆尽之嫌。当然印尼人口2.4亿,首都地区之外工资水平还相对较低,印尼纺织服装加工厂以前主要分布在雅加达附近,但随着劳动力工资上涨,很多企业考虑向劳动成本低的地区转型发展。东南亚有着数以亿计的年轻人口,劳动力供给远未到达极限,承接中国产业转移以来工人工资几乎没有增长。但随着就业状况持续加温,政府迫于压力,从去年开始,各国出现了大面积的涨薪潮。泰国在2012年4月将曼谷的最低日工资提高到约10美元,随后全国推广;今年初,印尼将雅加达的月最低工资上调44%至228美元。越南则将河内市和胡志明市的月最低工资提高35%,达到约合129美元。

最低工资调整后,东南亚都市地区的薪资水平已经接近中国,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因此不会很快向东南亚转移,而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可能会持续吸引更多资本。多年来东南亚的服装、鞋帽和纺织品业、电子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习惯于依赖月工资不到200美元的劳工,工资上涨过快导致这些国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提前结束。没有了劳动力价格优势,东南亚不得不与中国在基础设施、生产配套和税负等外部环境方面竞争。不合时宜的加薪潮和廉价外资的消失,给东南亚追赶东亚国家的进程,带来又一次打击。(文 / 邢海洋) 玻璃宏观经济玻璃天花板东南亚天花板卢比国外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