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路的六个地标

作者:葛维樱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0( 香格里拉美丽的彝族村庄 )

香格里拉 峡谷

香格里拉的概念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仅从地名判断,香格里拉有机场,飞下来容易犯高原反应,克服后,就会比较好走。仅仅是古城独克宗,确实已经被旅游挖掘透了。676~679年,吐蕃在这里的大龟山顶设立寨堡,名“独克宗”,一个藏语发音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为“建在石头上的城堡”,另为“月光城”。古城就是环绕山顶上的寨堡建成的。与此呼应的是在奶子河边的一座山顶上建立的“尼旺宗”,意为“日光城”,其寨堡原址上现在是一座白塔。除了走上去摸摸金色大转经筒,还需要许多深度的选择。

远离人群,到香格里拉峡谷去,还是能够领略到神秘幽深。这些地方已经修好了路,几乎可以开车到达。碧壤峡谷的地貌与《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写的蓝月亮峡谷相似,据说这里就是《消失的地平线》中飞机失事的地方,喜欢这本书的可以去自己考证。峡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两岸坡度为70度至90度,山顶到谷底高差为1000多米,峡谷一边称“香格”,一边称“里拉”,最宽处80米,最窄处仅十余米,好像两扇大门,随时要关上。幽蓝的碧融河从峡谷中穿过,一路上水声轰鸣,雾气迷蒙,峡谷内古树参天,怪石嶙峋,一步一景,峰回路转,景色就会不同。峡谷里出黄金,留有红山金矿、布拉金矿、碧桑金矿遗迹,明清以来一直是迪庆的主要产金地,和毗邻的奔子栏所产的沙金统称为“藏金”,当年木氏土司曾为明朝皇帝捐资1200万两黄金用于修陵墓。整个峡谷群长达120公里,要徒步全程穿越必须要有向导,时间需要8天左右。

这里满山遍布葱郁滴翠的冷杉、云杉。虽是高海拔地区,却能见棕榈树杂于其间。其中有一个喀斯特溶洞——赤土仙人洞。洞口石壁上天生一个脚印,五指俱全,被视为世间少有的奇特景象。另有一泉水名叫“喊泉”,泉眼深藏洞中,人到洞前大喊数声,一股泉水从洞中喷涌而出。碧壤峡谷,离中甸城乡公路不远。沿上村公路走进峡谷,一路上水声轰鸣,雾气空蒙,两岸尽是坡度为70度至90度的悬崖绝壁,仰观摇摇欲坠,壁高在1000米以上。

普达措是基本上所有来香格里拉的游人最方便前往的美丽自然景色。普达措国家公园是一个以碧塔海为核心,辐射周围属都湖和原生态牧民村庄等生态完美的自然、人文国家公园。到了普达措把散客合起来乘坐大巴车,全程有下车的地方自由游玩,基本上已经按照线路规划得很整齐了。湖山交映,天光一色,第一次到达的人往往迷醉不已。普达措最早记载于藏传佛教噶玛巴活佛第十世法王所著《曲英多杰传记》,活佛噶玛拔希(1204~1283)称之为“建塘普达,天然生成”,距香格里拉县城22公里,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本地人在里面可以捡松茸采草药和放牧,但是居住的人已经不多了。牦牛也大群散养着,没有危险的小型野生动物比如松鼠、野兔和各种鸟类很容易看到。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1( 晨曦中的梅里雪山 )

如果开春去香格里拉,可以在白水台看到真正的纳西节日。忽略那些后建的造纸等博物馆,白水台本身的景观也很美。坐大巴的话每天三班车,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南的三坝乡白地村,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祥地。远处看去,青山掩映中的白水台造型真的就像层层梯田,在阳光照耀下,又仿若摄影作品中凝固的瀑布一般。一脚踏在白色的石阶上,说不出的沁凉畅快。每年二月初八,是纳西族一年一度的“朝白水”活动,四面八方的纳西族民众汇集到这里,歌舞、野餐,向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

香格里拉现在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路线,比如中甸县境内东北方洛吉乡尼汝村。距县城75公里,海拔2705米,尼汝四周清山郁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因海拔较低,植物生长茂盛。尼汝是一片林海,生长有成片的白桦林,秋天一片金黄,据说“让人愿意醉死在那里”。尼汝没有直达车,最好的办法是在香格里拉参加一个本地包车的小团队,5个多小时就能到,路况不太好。山上几乎没什么投宿点,却是野营的好地方。另一个可爱的幽谷是得荣太阳谷,目前还是鲜为人知的神秘幽谷,不过现在去那里的人越来越多,和香格里拉其他峡谷一样,雪山、峡谷、森林交相辉映,如果是峡谷爱好者,又不想要太艰险的路程,香格里拉一带有很多不错的选择的。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2( 一名妇女在盐田里劳作的景象 )

晨昏时在松赞林寺一带行走,往往折服于这座寺院如在画中,远处的圆滑山丘和近处的清浅水洼湿地,加上无敌的白云,搭配绝妙。云南迪庆是中国五大藏区之一,全州共有26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地位最高的便是这松赞林寺。

德钦 梅里雪山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3( 静谧幽远的然乌湖,风过湖水绿中泛灰,风静湖水蔚蓝如镜 )

到德钦的时候正好赶上全城大停电,德钦是个完全依靠梅里雪山旅游发展起来的小县城。物价高设施差,现在道路修得非常好了,但是淡旺季明显,大部分人只有一个目标,到此只为一窥梅里的样貌。飞来寺位于滇藏公路沿线,距德饮县城10公里,它初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是从德钦县城出发很容易到达的地点。飞来寺的建筑主体——海潮堂大殿的建筑值得一观。从关圣殿向上走,经18级台阶就进入海潮堂大殿。殿前的两棵梧桐树,枝繁叶茂,大殿为单檐悬山顶,七檩抬梁式结构,通面阔三间。整座大梁,梁架规整,为较大圆木构成,檐头朴实疏朗,檐柱立于一巨大须弥座柱础上,束腰处刻有人物、花卉及其他纹饰的浮雕图案。檐下木雕柔丽,清幽别致,殿前格扇齐备,棂花纹样精巧,雕工纯熟洗练。

早上起来看日照金山是第一步。那个寻找山难者的纪录影片,也已经成了神圣感的一部分。梅里的转山路,近年来在普通旅游者中不断升温。梅里雪山位处横断山脉,挟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是噶举派的保护神,因此被奉为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梅里雪山的无法征服,让朝拜者更加神往。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位喇嘛,爬遍了所有圣山,唯独梅里试了几年几条线路,都险些丧命,只能放弃。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4( 鲁朗林海景色 )

梅里雪山本身已经禁止攀登,但这不意味着梅里就只能远观。现在深入挖掘梅里的线路越来越多,越来越时髦。外转梅里雪山是围着整个梅里雪山顺时针转一圈,从澜沧江到怒江,再回到澜沧江,途经云南德钦、西藏察隅、左贡三县,最高海拔4815米(说拉垭口),最低2200米(梅里石)。自然带从干热河谷到高原季风至苔原地带。全程大约200多公里,需走10天左右,大都是无人区,只有零星的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据说每年总有转山人死在多克拉垭口(4479米),对拥有虔诚信仰的藏族来说,死在转山路上或许也是一种幸福。

过曲那塘吊桥后就开始上山,然后外转山的路就是滇藏线的丙察察路线了。看着卡瓦格博绕一圈,过了多通牧场就开始在森林里傍着多通河下山了,多通河顺着山势,一会儿成飞流的瀑布,一会儿又是一泓清潭。最后过24道桥,到梅里石完成苦行。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5( 尼洋河流域美景如画 )

对于大部分朝拜梅里的人,是内转山。如果又想看鸟又想体会转经道,就从永芝河口进入卡瓦格博转经道。著名的卡瓦格博转经道是从永芝河口开始的。从永芝河谷进入森林,这片森林原始、潮湿,是梅里山区有名的药材产地。进入茂密的冷杉云杉森林后,地面厚厚的苔藓和腐木是栗背岩鹦喜爱的觅食地。春夏时候,这片森林又是很多鹅类的繁殖地。永芝河谷村里隐藏着几个高山牧场,鸟儿在此繁殖。这里的河谷地带食物丰富,是梅里地区黑熊密度最大的区域。

最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是植物动物观察线。这条路线重合了一部分转经路线,又有更丰富的乐趣。看植物的话,也可以从永芝到黑湖(海拔2500~3500米)大约25公里,这一段一直在梅里雪山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潜行,建议骑马。春、夏雨季山高坡陡,道路狭窄湿滑,林荫蔽日,蚂蟥众多。从措纳到图坚牧场有一小时路程,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杜鹃是这一带最主要的观赏植物,以图坚牧场为营地可做2~5天的考察。在这样的高度观赏野生花卉活动很艰难,但是最典型的高山物种往往分布在这样的区域。图坚牧场到高山流石滩适合7~10日专业高山野生花卉的考察观赏活动,行程艰苦,生活与物资保障需准备充分。

​滇藏路的六个地标6( 巴松措 )

看蝴蝶,就从雨崩上村出发,沿山谷向西北方向走,目的地是卡瓦格博脚下海拔4200米的冰湖。一路沿河流逆流而上,路边易见蜂类,河边沙地上常有灰蝶、绢粉蝶等。在大风环境下成就了奇特的相貌。针对不同物种,还有不同的观赏线路,比如有专门看热风河谷蜥蜴的路线,还有看大树的路线,

观鸟圣地是热水塘到支拉一线。这里的松树林非常茂盛,每年产出的松子是支拉村民的一项收入来源,松果也养活着这片森林里的众多鸟类。秋季来到这里,有可能看见分布纬度最高的中国最大型的鹦鹉集大群在天空翱翔,有运气还可以看到紫背鹦鹉一家。

芒康 古盐井小镇

盐井是一个镇,属于西藏芒康县。现在能看到零散的马锅头们,用青稞来换盐,大多是为了给牲口食用的红盐。走滇藏线进西藏的芒康,首先要过盐井,而盐井所产的质量最好的白盐,吃起来并不是很咸。在这1.5公里沿着澜沧江的水岸线上,现在嘎达村和盐井村的2000余口人,由50多个盐水泉眼供养着。岩石下的凿坑就是盐水,在当地人眼中取之不竭。过了端午,盐井就进入了雨季,洪水每年漫过卤水井,顺便冲垮各家的盐田,但这在盐井人看来就是“天理循环”,毫无怨言。“给你,也就要收回去。”他们说。为了避免这种宿命,河边高达四五米的卤水井,是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为村民修建的,至今仍是村里的“聚宝盆”。

陡峭崖壁上每一块小小的盐田不过几平方米,但是用木头架子高高低低地撑起来,只有站在山顶俯瞰,才能看到那些阡陌成片的、闪闪发光的红泥土盐田上还有白色的结晶。盐田本身是一件极为繁琐的手工品。每一块盐田的下面都支撑着七八根木头支柱,全部都是松木,因为山上高寒,这些树要长30年才有这个程度。每一根松木盐柱,都是拥有者的巨大财富,因为支撑着盐田,常年被盐水渗透,看似许多盐卤,拿手去摸却是扎实冰冷的,扎在土里的部分也不会腐坏。这些木头一般不轻易挪动,当地有个习惯,除非家里有红白喜事了,才拆掉一两根下来换钱。一根木头至此完成了支撑的任务,被劈成小块泡入水池,基本上要泡两三个月,木头里的盐分才能全部析出。这水浇到自家盐田里,几天晒干后,盐的产量能比普通卤水浇的地,高两三倍,一根木头能析出几百斤盐来。

这样沿用至今的古法,使盐井的盐特别富有诱惑力。去拜访了前年我去盐井时所住的卡瓦格博旅馆,女主人一见到我就两眼放光。因为她在长沙上大学的女儿,看到了我们2010年对盐井的报道。“你要住下来,吃李子,喝我酿的酒。”她的汉话依然不灵光,也从来没有学会过上网,但是这并不影响摄影师、艺术系学生和慕名而来的旅行者成为她的客人。她拉着我把电话写在酒柜的面板上,那上面已经写了好几个她的远方朋友的电话。当地是藏族和纳西族混居,总的来说还是女人当家做主,女子有继承自家盐田的权利,男人只能“嫁出去”。女人是当地的主要劳动力,而她的丈夫则贩卖虫草,整日开着车跑生意。女主人送我时,已经备好了极甜的李子,和她酿的纯葡萄酒。

盐井有西藏境内唯一的天主教堂,因此,当地的葡萄酒享有盛名,酸但醇厚,于是喝法不同,她要我兑两斤冰糖进白色塑料方桶里。而李子深红发亮,每一颗都甜得让人纳闷。盐井低处山谷中,到处有葡萄架子,长着核桃树、李子树,因为2000多年的产盐史,这里又是山谷,没什么青稞种植,也不饲养很多牲畜,所以村子都很干净,果子树是为了自己吃才栽的,紫外线天然将病虫害挡住。总觉得盐井人脸上那种怡然自得和慷慨,与财富的世代积累、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另一个盐井的名物是“加加面”,一口一碗,主人不断一小窝一小窝地煮,然后不断端着碗巡视,谁碗空了,立刻就添新的,面条是当地自己晒干的油香筋道的挂面。这样吃东西的形式,倒像是当地人招待来客玩的游戏,往往有人喊出“十五碗!”“三十碗!”山上流下大股清澈的雪山水,绿树荫荫,很多大树却没有阴森感,绿得非常漂亮。现在盐井的路也修得非常好了。开车可以直通到盐田的顶端,然后摸着热热的陶一样质感的古盐地,一点点爬到江边去。

然乌 冰川与湖

离开芒康后,西藏风情以不曾料到的形式出现。眼睛本来习惯了那些红色浓稠的打着旋的河水和没有美感的山,突然就进入了静置的圆润的高山之下,小白藏式房子,篱笆,清澈小溪和近处层层叠叠的绿色。青稞是小块茂密地种植着,一层层整齐规整又精致,尤其是正午时分的青稞田,真是滚滚绿浪,凉风吹透了这些饱满的颗粒,清香撒向路人。前面的燠热和忍耐,逐渐得到了温柔的抚慰。晚上的竹卡兵站条件相对简陋但也干净,但海拔极低,那里的星星颤巍巍地醉人,又不时有流星划过,让人忘记了暑热和蚊虫。第二天过邦达,明显感到道路盘旋上升,在著名的九十九道拐。骑行者们,自驾游的人,守在路上,对着长长的军车行列大声敬礼。

邦达的险峻过后,河滩变得平缓,又是那种绿色的圆润景色。水和山自然相融,绵绵长长,高山一定海拔以上还是黄秃秃的,但是在蓝天映照下,蜿蜒在山之间有清澈小河和宽广的河床。木篱笆拦着我们奔向大片黄黄的油菜花的路,更想让人在其中打个滚。然后,又是深峡之路,然乌远远的雪山在路的尽头召唤我们。雪山其实就是世界三大冰川之一的来古冰川。意识到冰川壮丽还是第二天的事。冰川像一个圆环带,把黄绿色块组成的然乌环抱起来。

傍晚时的雪山突然拉近了距离,到然乌来有一个错觉,就是雪山一路总是跟着你跑。原来白天看到并不觉得很高大,杉树斜斜的疏疏的插在山坡,似乎可以亲近。而傍晚或晨间,雪山辉映出了阴蓝色,在黑乌乌沉下去的天空里,等到晚上月亮从一旁升起,又发出了神奇的蓝光,有一种奇幻的力量,令人生出敬畏心。

然乌因为雪山和冰川,聚集成了水草丰美的一处浅草地,水深处汇流成然乌湖。在没看到然乌湖之前,车子先奔腾上那一派宁静的阳光洒遍的山谷平原。并不是一望无际,远远的有山,然而就是眼前的景致,让人觉得似乎可以忘记一切边际。水流在这里不至于成河,却欢快地组成了恰到好处的小溪和水洼,绿草茵茵之上,是盛开的各种紫色、白色的细小野花。早上有黑白的牦牛远远地低头吃草。草的高度不过一厘米,绒绒的极细软,地势略有高低,并不如远处所见那么平坦。这里有几处客栈,是旅行者的最爱,出门或只是发个呆,随处看到这样美好画面,草原的粗糙完全褪去了,只剩下雪山上嶙嶙白雪,以高大细长有整齐的杉树为背景,舒服得有如软垫的无边无际的草地。

然乌湖很狭长,要找到一个最美的角度感受其妙处,就要远离修建给游人的凉亭。风过湖水绿中泛灰,风静湖水蔚蓝如镜。早起趁着朝阳去拥抱然乌湖自然能拥有最令人意外的景色:一阵神奇的霞光泛起,然乌湖完整地倒映出冰川雪山的身姿,在湖水中两相对照,湛蓝天空,山体整体泛出琥珀般的光泽和颜色。

要去来古冰川脚下现在也不是多么困难了。开车可以到达一个简陋的收票口,然后就是各种自我路线的探险,前些年去据说还要涉水,有旅行者专门携带密封捕鱼的胶衣前往,结果发现路已修通。路边有供给骑马的本地人,还有很小的男孩子一边放羊,一边追黑色蝴蝶。骑马或步行都可以。来古冰川因为夏季融化,有十几米以上的冰山飘在湖边,走穿过巨石堆的小路,绕过巨石堆,就可以来到湖边上。坐在湖边,面对寂静的冰山,会有一种恍然世外的感觉。假如再往里骑马走一片砾石路半个来小时,就能到达人迹罕至的来古村。来古村坐落在冰川的对面,村子四周雪山耸峙,当歌岭、夏那峰、布汪拉、达玉障堆四峰环绕,每座雪山均推下巨大的扇形冰川,然后在冰川前沿形成堰塞湖。仅两三百口人的来古村就在湖边,冰川一概以彩色的经幡围绕,绿地小块块种植得很平整,蜿蜒的雪水流淌,村子极为美丽。这里汉语几乎不通,只能以微笑打手势。湖边还漂浮着从冰川上崩离下来未消融的浮冰,要不是周围有那么多山,光从一个局部看到这些浮冰,还以为到了北极或南极。在然乌以南往察隅方向途中,有一条岔路蜿蜒了30多公里后,念青唐古拉山脉东部尾闾的地貌逐渐清晰起来,那是由美西、亚隆、若骄、东嘎、雄加和牛马等六条冰川构成的现代海洋性冰川群落。

另一个更壮美奇丽的曾获选最美冰川的是米堆冰川。米堆虽然地处波密,但是从然乌走,离开川藏公路,更近一些。在狭窄的一侧只有悬崖峭壁的山路中,村道只容许单侧行车,但是会突然看到大片宽阔的山谷地,米堆著名的两条巨大的悬空的冰瀑布,好像从下而下的巨幕,挂在雪山顶与山脚森林之间。只有补充丰富,消融又快的冰川,才能形成这样源源不断的看似静态,实际动态的神奇景象。

波密 鲁朗

以为波密县城会和这名字一样具有风情的来者恐怕要失望。县城所在的扎木镇已经再无老城痕迹,只有大山深处有一座桥的遗址。清代文献将波密分为上下两部分,1927年和西藏噶厦政府发生大规模战争,政权倒台。波密土王在波密历经七代,统治一个半世纪。除了管辖上部波密包括曲宗、松宗、倾多等三地区之外,还管辖由此往南的下波密,也叫白马岗,包括金珠、旁辛、墨脱等三地区。在其强盛时期权势曾进入下珞渝地区,在当时,土王受钦差驻藏大臣衙门的制约,并向西藏地方噶厦政府纳款输诚,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西藏境内半独立政权存在。其中,下波密就是最神秘又难以到达的现在的墨脱县及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

波密平均海拔只有2000 米,如果不进入秘境,大概只能看到绿色的高山大树原始森林。宋史记作博窝、波窝,西藏地方政府的文书中,多称其为“波窝龙巴”,“龙巴”是“地方”的意思,“波窝龙巴”的意思是“祖宗之地”。波密从气候到地形都与其他几条入藏线路大为不同。这里本来就被叫作南方,当地的土著珞巴人在藏语里就是“南方人”。早上的波密景色,是国画一样的,轻纱般的雾气在朦胧着山林,水墨的渲染,墨重之下似隐有细微,留白之处尚有百般变化。面向东方的显亮处,鲜活的绿色依然透过云雾,泼彩在陡峭的山上,与云烟缠绵。

从波密出来一直沿公路行驶,到有名的102观察点。此处14公里傍山路,严令不得停车,甚至一度连照相都不准,因为曾塌下去了半边山。这就是著名的通麦天险,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现在能看到一座通麦大桥,旁边还有简陋的已经废弃的铁索桥。武警战士告诉我们,不要靠外走,山体极为松软,要尽量靠里。但是这条路依然是最危险的路段,就在我们离开后,这里发生了重大滑坡,死亡多人。带我们过路的司机经过通卖天险都不讲话,他们扔一点儿钱,求个平安,很多地方放着野花和哈达,那是在悼念逝者。而今,这里已经过治理,在易于塌方的山坡上打了上百的孔洞,将锚索穿入浇灌固定。不过就算这样,路面上还满是流淌下来的泥泞。通麦1号隧道还在施工中。

过了这一段路,翻过色季拉山,就可以远眺藏南宗教的核心神山南迦巴瓦。这座山从1982年开始被挑战,在1992年终于被中日登山队登顶,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已经被征服。南迦巴瓦是世界第28高山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其藏语名字是暴虐的“雷电如火燃烧”,终年难见其一次真容。而南迦巴瓦与雅鲁藏布江形成的世界第一深峡谷,才是西藏东南最最伟大的奇观。

再往前走,鲁朗整个林海就呈现于眼前。只觉得人进入了一个无一处不美丽的地方,工布式的斜屋顶是这里的建筑特色,也是很多照片都拿去冠以“小欧洲”、“小瑞士”名号的原因。那些靠斜坡所以用坡屋顶的建筑,和瑞士要求山上屋顶的坡度一样,不谋而合的智慧和审美。整齐的大树不仅参天雄美,而且绿得发蓝,村庄和开垦出来的绿色的庄稼地,不过是整片森林的一点美丽点缀。鲁朗现在是一个小镇了,但过去乡政府所在地,只是一个东久村。鲁朗直到2006年才通公路,过去只能骑马翻山。而这个藏语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果然很快繁盛起来。每年徒步穿越鲁朗林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都会有南迦巴瓦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线路,一般10月份开始。

目前鲁朗最负盛名的,除了石破天惊般美味的石锅鸡,就是扎西岗村了。在鲁朗,尽管同样是三座雪山屹立于南方,但是身在鲁朗基本只能把这些当作背景板。美丽的缓坡上尽情绽放着美丽的黄色兰花、紫色鸢尾,大片大片,没有边界和穷尽,没有人设计,也不会像花田一样规整,但这里夏天就是天然的花海,放羊的马儿在吃草,看见人来,就慢慢地全家挪到小树林里去了。前面是清溪,然后是花海,远处是玛尼堆,再往后是雪山,目之所见,无一处浪费。

林芝 尼洋河 巴松措

林芝是滇藏线的一个目的地所在,当然,再往前就是拉萨,难以放弃。但是林芝的富饶和美,无论多少次到达都会叹服的。如果不想走滇藏一线,林芝已经开通直航,春夏季风光太好,导致不仅机票不打折,还有可能相当紧缺。林芝过去一直在藏南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而不是波密土王。这里一向被誉为西藏江南,海拔平均3000米,只要不上高山垭口,一般不容易产生高原反应。从波密过来,路经鲁朗,已经觉得够秀美旖旎,但是林芝又呈现出另一种风情。林芝有不可计数的野生桃树,一到每年三月,密匝匝的粉白桃红,布满田野、草坡、湖边和山脚。从波密、林芝到米林,在行政上都算林芝地区了。但是林芝县本身有独特之美,湛蓝天空下的雪山为背景,当地有许多叫桃花沟、桃花村的地方。无论你从哪条线而来,都会产生“这里就是一路寻找的终点”的感觉。

尼洋河在林芝的土地上,应该是最温柔的一条河。藏语的意思是“神女的眼泪”,是雅鲁藏布江五条支流之一,也是工布的母亲河。总长307公里,一路风景美好多变,在林芝汇入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幅度很宽,但是在林芝有无数处浅浅的草甸滩地和江心洲,芳草萋萋,有水的地方是蓝绿色的,草甸上又有牛羊和小小的灌木林还有稀疏的篱笆。水流柔缓浅慢,倒映着一处处的精致。春夏之日去位于林芝的尼洋河下游,水色是天空一样蓝的透明色,白云游荡。

尼洋河边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旅游服务,但这不妨碍你去达则村随便谁家吃一顿午饭。这里的工布藏族穿着打扮非常漂亮。藏语“工布”意为“凹地”或“盆地”,尼洋河一带气候温润,森林密布,世代以打猎、放牧为生的工布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工布地区独特的民间体育运动——工布响箭。独特处在于箭头,取材讲究不说,制作起来亦自有独到之处。箭头需要手艺娴熟的老艺人以特别的斜度掏出四个心形小洞,这样在箭离弦后,空气经由箭头的小洞,便会发出悦耳美妙的“比呜”声。

而尼洋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入口处,风云变幻,水域宽广起来,水流的颜色也深而浊了,四周青山明暗交会。如果乘船,可以直接抵达徒步墨脱的第一站派镇。派镇是门巴人和珞巴人的猎场和栖居地,是门巴人从不丹迁居而来的重要地点,现在是徒步墨脱的背包客们的出发点。

而离开尼洋河继续行车,另一个神妙之地,就是会遇到转湖人的巴松措湖。巴松措又名错高湖,藏语的意思为“绿色的水”,里面有“三岩三湖”,其湖面海拔3700多米。据传当年莲花生大师曾在这里降服妖魔,因此巴松措被虔诚的藏族人尊奉为红教神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朝圣者前来转湖。巴松措是藏东南地区最大的自然湖泊,然而开发极晚,至今交通闭塞,道路情况依然很差。但是这几年这里包括钟错、新错这些地方都成了徒步爱好者的新宠,各种路线尚在探索中,还有组织高原湖泊水下探险的。现在对于巴松措三大支流水系的挖掘不少,但是一般不建议行车。整个巴松错地区在解放时曾经上报还不到2000人,曾经有社科学者对当地人文资源进行调查,得到的仅仅是当地的神仙崇拜和传说。

因为隐秘,巴松措总是被誉为闺秀名媛。湖深处有许多村落,湖畔的错高村和新错沟是秋天最美的,尤其错高的美人,皮肤细白,身材窈窕,在当地非常知名。湖泊里鱼类众多,因为是道场,多为放生鱼,从无人吃。而新错的风马阵好像高大的树伞,当地人把经幡一层层编织成一棵极为高大的树,用一根大木支撑起来,黄亮或红透的景致,过河的白马与牛群,巴松措因为与世隔绝,又“所见之处无不完美”,享有极高的美誉。(文 / 葛维樱) 地标滇藏路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