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军“冰与火”的一周

作者:宋晓军

​印度海军“冰与火”的一周0( 8月16日,搜救人员继续在印度孟买海军码头寻找失事的海军潜艇遇难者遗体 )

8月14日凌晨,印度海军一艘常规潜艇的爆炸沉没,与两天前印度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及首艘国产核潜艇反应堆开启,让印度海军经历了“冰与火”的一周。《经济学人》用了《都在海上——印度海军一周的胜利与悲剧》为题,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写了一篇评论。评论的最后,仍没有忘记与中国海军进行比较。作者虽然认为印度海军在规模和能力上与中国海军有较大差距,但并不能否认印度有建设一支蓝水海军的雄心。这一观点,与我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倒是一致的。

在8月14日后接受相关媒体的采访时,针对一些媒体有诱导“贬损、奚落”印度之嫌的提问,我都会说:不要太小看印度。虽然这艘“维克兰特号”航母拖延了4年,但印度至少解决了两项关键技术的本土化问题。一是钢材。在航母开建时,由于产量不能保障,只从俄罗斯引进了1000吨球扁钢。后来印度的国家钢铁公司和另外两家私营钢铁公司及一家国营钢铁公司,在印度国防冶金研究实验室的帮助下,为航母提供了2.4万吨航母用钢,其中4000吨为球扁钢。二是燃气轮机的减速齿轮箱。“维克兰特号”的动力,是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许可生产的美国通用的4台LM200燃气轮机,每两台轮机并轴后的两台重90吨的主减速齿轮箱,原本由美国和德国公司联合提供,后来印度要求由本土的古吉拉特邦的工程公司生产,为此拖期了两年。此外,印度科钦船厂首次引进了日本三菱公司的“壳、漆、涂”一体化的先进造船法(IHOP),将航母划分为800个分段建造后,再在船台上合拢。

事实上,“维克兰特号”航母虽然拖期了4年之久,但在这期间,印度海军的舰艇建造思路却发生了较大变化。自2003年印度提出“国产航母计划”(IAC)至2013年航母下水,印度国防部于2003、2005、2006、2008、2011和2013年,分别出台6个版本的《国防采购程序》(此前只有1992年和2002年两个版本)。特别是在2011年1月13日公布的《国防生产政策2011》中,首次规定了优先国内采购的原则,并在2013年6月1日出的新版《国防采购程序2013》中,将优先采购规定为五级:一、在印度订货采购;二、采购并在印度制造;三、在印度制造;四、伴随技术转让的采购和制造;五、全球采购。在这些具体的排序下,还有很多详细的政策安排。如对国防工业厂商提供优惠的财税支持政策,比如若属于一、二两项范畴被认定出价最低的投标者,将取消税费。再比如,对从事国防工业配套的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并设立了用于支持股权的基金。同时,在2013年6月19日印度国防部公布的《技术展望与能力路线图》中,还特别公布了41项与海军装备相关的关键技术。其中既有适合大型企业研发制造的,也有适合中小型企业研发制造的。比如“维克兰特号”航母由印度果阿船厂和芬兰瓦特西拉公司联合制造的传动轴和可调距螺旋桨,不仅在“路线图”中有被列入,而且连桨/轴密封装置也被列入了关键技术项。

在2010年前,印度的造船量按载重吨计算,仅排世界第六。是当时排第一的中国的1/20。这两年随着中、韩、日造船三巨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包括中国的汇率上升),印度的造船量已从占世界造船总量的1.6%上升到2%。按计划,印度准备到2017年将造船量提升到占世界造船总量的7.5%。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刚好伴随着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一系列舰艇建造的先进技术。20年后,中国海军基于此开始建造自己的先进舰艇。印度与当年的中国比,除了人口红利的优势外,还有就是没有西方技术的封锁。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国,为了对冲中国的发展,很可能在技术转让及设计上给予印度网开一面。现在的问题是,印度能否克服自身通过建设“造船强国”实现蓝水海军梦想的障碍。除了经济增长放缓(2012年为3.3%,为20年来最低)、制造业占整体产业比例过低(2012年仅占17.6%)、债务余额占GDP比例过高(2012年债务余额占GDP的49.3%)这些刚性指标外,不知印度海军刚刚经历的“冰与火”的一周,会让印度得到什么样的“知耻后勇”的教训和动力。当然,对于一些印度媒体一直炒作的“中国海军威胁论”,国内的媒体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贬损、奚落未必是一种值得可取的报道态度。(文 / 宋晓军) 海军一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