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奇心XP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刚回答了他的问题,电脑维修员眼睛里点起了火花,系统光盘刚放进驱动器并开始安装,他眼睛里的迅速变化如同电脑在处理新数据时发出来的声音一样,泄露着他心里的活动。虽然他下一句话还在酝酿中,我却已经知道它将会是什么。
电脑维修员张某(“甲”):“你的中文说得很好。”外国人大刚(“乙”):“谢谢,你的中文也不错。”甲:“哈哈,谢谢,我是中国人,说得不好就麻烦了。”乙:“开玩笑。”甲:“你是哪个国家的?”乙:“以色列。”屏幕上系统飞快地安装,他眼睛闪烁出佩服的光芒,终于说出我早就预料到的那句话:“犹太人吧?”话中能听出淡淡的什么口音,说不准是哪里的。乙:“是。”甲:“犹太人很聪明!”
前几年在大学期间我拍了一部45分钟的电影。写剧本的时候,为了表现在北京的以色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情况,我把类似的台词写进剧本,并准备跟北京不同的出租车司机搭档演一下。可我发现很难完成。也难怪。整天堵死在路上为了挣点钱养家的北京司机,哪儿还有劲儿演戏。失败了几次后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请司机们跟我随便聊天。结果,司机们问我的问题跟原来写的台词完全一致。说了“犹太人很聪明”后,对方一般会说出他所知道的聪明的犹太人的典型例子(马克思和爱因斯坦为主要代表人),下面他就会表现对巴以冲突的疑惑,并且把“巴勒斯坦”跟“巴基斯坦”搞混了。我一个法国好朋友有一次“打的”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活动,他刚上车告诉司机“去以色列大使馆”,马上被人家夸“很聪明”。他一路也没有否定,或许是因为他也要每天演无数遍“法国人”的戏,那个戏里面“很聪明”会被“很浪漫”之类的关键词代替,他早就演腻了,还不妨趁这个机会来演一次别的。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重复,你每天看到人对你的一样反应和提问,犹如Windows系统安装,好奇心似乎也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去行动的。遗憾的是人的好奇心不会像Windows系统一样每几年出新版本。当你遇到一个从来没有亲身遇见以色列人的中国人,你比他还清楚他脑中的那个听“以色列”后就会启动的软件是怎么运行的。
在这个被媒体、网上的舆论等种种东西弄出来的“集体脑海”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档案”。很多时候当被夸“很聪明”我会反驳对方,而对方虽然才认识我不到一分钟却还是会果断地坚持他的观点。有时候我挺烦:如果我仅仅因为属于一个民族就立马被定义为聪明,那么,我个人的特点将失去任何意义。如果仅因为我的民族我刚出生就要背负着“很聪明”的“原罪”,那我宁愿做一个出众的犹太傻瓜。
不过,每次回以色列,当我说我住在中国,大家一样会以同一次序问我同一套问题。有一次我向一个以色列朋友倾诉委屈,他问我:“你到底要怎么样?”我说:“我希望他们对我个人的故事感兴趣,不是因为我住中国才对我好奇。”我朋友苦笑了:“你以为你是谁?”
电脑维修员把系统光盘从驱动器里拿出来,始终维持刚才的佩服眼神,我知道他对我的佩服是我不劳而获的,没经过对我个人头脑里的灰色细胞的详细考察。可是没关系,我记住了我朋友的那番话。我代表犹太民族向他笑了一下,感谢他的夸奖,又仅代表我个人把150块钱交给他来感谢他的系统安装。他要走时,我问了他这一小时憋在心里的问题:“我听你这个口音有点怪,你是哪里的?”电脑维修员:“我是温州人。”我:“哦,温州人很会做生意!”(文 / 谢大刚) 好奇心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