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夏中的煤和铁
作者:邢海洋8月初,煤和铁等工业原料价格迎来了久违的上涨,工业原材料整体价格逆转。上半年,钢铁企业的利润曾可怜到“一吨钢的利润赚不出一根冰棍”,煤炭的几大产区要么陷入“死城”阴影,要么民间集资泡沫破裂。煤铁走强,或许意味着上游工业企业经过调整后,再度获得了喘息机会,但是否意味着重新打开了发展空间,却难预料。
从时序上观察,钢铁充当了反弹急先锋的角色,煤炭则起殿后的作用,一前一后,推动商品价格整体走出低谷。钢铁价格的探底回升甚至早于6月下旬爆发的“钱荒”,6月中旬即结束了连续4个月、幅度近20%的下跌走势,在3400元/吨探底成功,一个月后,价格已经涨至3700元/吨。钢铁的特殊性在于,除了产能过剩的顽疾,中国钢铁产业的分布过分集中于京津冀一带,河北的产能占到全国的1/4,其工业重镇唐山又集中了河北的一半。这里钢材成本通常低于其他产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原因就是很多小钢厂治污费用缺失,也因此,唐山几乎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今年“两会”期间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京津冀一带的污染治理变得迫在眉睫。5月10日,唐山市政府决定对该市首批199家严重污染企业及落后装备予以关停取缔,这项措施只给出污染企业10天的整顿期,相信到了6月初,大批小钢厂被迫关张了。
钢铁业的产能过剩,整体而言到了无解的程度。2006到2012年的8年间,严厉的调控措施下,钢铁业共淘汰了7600万吨的落后产能,可同期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并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3年分别新增1.1亿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新增加的粗钢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6倍。截至去年底,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实际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正因为竞争激烈,钢铁企业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10年前钢铁的价格就达到了3000元/吨,现在还处于这一价格区域。
钢铁产能过剩之无解,是中国十余年来经济重化工化的一个缩影,地方政府唯GDP是从,银行对大型国企的宽松融资,均促成了钢铁企业不计成本的大投入。所谓物极必反,从去年开始的大规模亏损似乎正对全行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政府和企业对淘汰产能认真对待。今年上半年纳入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累计亏损企业35家,亏损面高达40.7%,亏损排名前10家企业累计亏损91亿元。上半年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13%,远远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5.4%的水平。如今以环保的名义淘汰部分产能,被业内业外视为破解矛盾的最后一根稻草。工信部出台了“黑白名单”,对不合规企业或面临差别电价、信贷收紧和行政问责。国家的决心很大,至于是否能最终见到实效还需长期观察,但至少给上下游企业以希望。5月份,全国钢产量曾创出219万吨/日的新高,7月虽价涨,已经降至日均212万吨左右的水平。
煤炭业遭遇的是和钢铁业同样的产能过剩。十余年来,国内煤炭产量翻番,去年产能达40.7亿吨,从2010年至今,煤炭每年新增产能在4亿吨。不过由于亏损面扩大,已经有中小煤矿停止运营。今年前5个月中国国内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其中内蒙古的产量同比下降10%,很多内蒙古较小生产商开始实施减产。山西因为前段的煤矿国有化进程,主要矿企仍能保本,并无减产计划。
夏天是钢铁和煤炭的传统需求淡季,可今年入夏以来高温肆虐,民用电能需求急剧攀升,导致电煤需求激增。而钢材需求也是淡季不淡,房地产行业,6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扩大2.8个点,上半年铁路基建投资增速达到25.7%,下半年还有2/3的投资要完成。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一定的回落,但因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基建投资依旧保持在高位,对钢材需求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根据海关数据,7月份铁矿石进口总量创下月度纪录新高。两年来房地产的持续旺销,以及政府保增长“下限”而推出的多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构成的合力,推动钢铁消耗量上升,进而推动铁矿石需求增加。
钢铁和煤炭,这一对产能过剩的典型中国式大宗商品,价格跌到了成本线下,对现有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倒逼。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行业应有的发展模式,作为工业最重要的两种原料,也难以从中预见到未来经济的成长。(文 / 邢海洋) 炎夏钢企煤炭能源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