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水利设施的隐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报载,在骄阳如火的湖南旱区,全民动员抗大旱的动人场景比比皆是。然而,这次特大旱灾再次暴露了如今一些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荒废失修的现实问题。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随便到哪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走一遭就会看到,过去修的那些在抗旱防汛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惨不忍睹了。别说小塘、小堰淤塞了,支渠、小渠崩塌了,就是一些干渠也残缺不全,这些被损毁、被荒废的水利设施,不仅在大旱大汛时发挥不了作用,在小旱、小汛时也无法使用,想想让人痛心,看看让人伤心。
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设施,抗灾夺丰收就是一句空话。笔者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传统水稻产区,新中国成立后,曾有几次大搞水利建设的热潮,全县共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140多座,并且村村还修建了自己的当家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是干渠到村,支渠到畈,小渠到田,河边、库旁抽水泵站遍布,每到大旱大涝时节,这些水利设施就发出威力,极大地缓解了灾情。一眼望不到头的冲冲畈畈,打了蔫的水稻在渠道清亮亮的水的滋润下马上就泛出绿色,那个时候曾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干死了井中的青蛙也干不死田中的庄稼。
然而,近些年来,那些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效益的水利设施,简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官员的眼睛全部盯在GDP上,一心扑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又好吃、又好看的产业上,忘掉了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一现实,对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基本不上心。一心一意卖地生财,招商引资,总想招来世界500强,引来跨国大公司。大片大片的良田好地就这样变成了开发区,变成了产业园,变成了新城区。有的地方项目上得不少,但没有一个水利建设项目;商也招了很多,也没有一个投资水利设施的。有的即使上了农业项目、建设水利工程,也是为了赢得领导肯定,套取国家资金,所以也少有认真设计、认真施工的,建起来了也只是一个视察项目、参观项目,于抗旱抗洪、农业生产并无半点作用。
笔者就亲耳听到一位地方官员说,不种一棵谷我们就富了。有人问,一棵谷也不种我们吃什么?那位官员说,我们可以把发展工业赚的钱进口粮食呀。这样的思维、这样的眼光怎么可能指望他关注农业、关注水利呢?(文 / 张沛灏) 水利隐患三农农村农民农业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