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重灾区:贫困与地震叠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甘肃重灾区:贫困与地震叠加0( 7月22日,甘肃岷县地震重灾区马家沟村的村民在等待救援 )

甘肃岷县漳县发生的6.6级地震造成95人遇难,其中定西市岷县92人,漳县1人,陇南市2人。定西市交警支队政委郎建军告诉本刊记者,地震灾区的地理位置特殊,西接青藏高原最东端,东边是西秦岭的边缘,往北看则处于黄土高原的南部末梢,这里的农村山多地少,道路闭塞,岷县、漳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

重灾区位于岷县的永星村、永光村、马家沟村与拉路村。这些村落的共同点是位于黄土山上,村道狭窄泥泞,95%以上的村民住房是土坯房。从岷县的梅川镇到马家沟、文斗村、车路村、永光村、永星村、拉路村再到茶埠镇,形成一个封闭的近似圆环,这是重灾区所在。我们走访这些村落得知,当地气候高寒阴湿,村民以种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为生,每户年均纯收入仅两三万元。完全不具备抗震性的土坯房是导致伤亡的主要原因。

山体垮塌

梅川镇永光村四社是定西市消防支队政委刘军所到救援现场中最为艰难的。60多米高、100多米长的山体垮塌,导致村民房屋被完全冲散,遇难人员被埋深度达4~5米。尽管挖掘机当天就进到现场,搜救工作仍然进行了4个多小时。

村民褚怀德告诉本刊记者,垮塌山体在当地被称作洼木尺山,周边共有11户人家居住,地震造成4户人家的12人死亡——“我家三个人,我儿子、儿媳、老伴,龙想安家的四个人,褚新俊家的三个人,再加上他家请来挖药材的力工两个人。”

甘肃重灾区:贫困与地震叠加1( 7月25日,岷县永星村村民在震后清理自家废墟 )

7月22日,60岁的李改花一大早就出门了,她去女儿龙想巧家取女儿给新做的布鞋。李改花的儿子龙想安、儿媳妇与两个孙子没有出门。早上7点45分左右,当地村民吃水的洼木尺泉里冒出了泥浆,紧接着黑土喷涌而出,有十几米高。随即地动山摇中,坍塌的山体裹挟着龙想安一家四口、树木、土墙与房梁砸向山沟。龙想巧说,7月23日16点,她见到了哥哥一家的遗体。“我哥的媳妇没有腿,砸没了,大侄子头裂开了。”她推测,嫂子当时应该是披着黑色外套往屋外跑,但没能幸免,垮塌过程中,她身上的衣服被树木磨成破烂。“那件黑色外套还是我给她买的。”而两个侄子光着身子,地震时应该还在被窝里。

震后,原本身体硬朗的李改花一下变得虚弱,不能独自下地走路。“家埋完了,没人照顾我了。”她告诉我们,大孙子19岁,下年该考大学,二孙子18岁,都很孝顺。尽管帐篷里有方便面、馒头等物资,这一家早上都没心思吃饭。李改花坐在床上哭泣,龙想巧一边安慰着母亲,一边盘算着上午要去倒塌的家里挖些能用的东西。龙想巧的男人在地震中右腿骨折,住在岷县中医院。

甘肃重灾区:贫困与地震叠加2( 7月24日,岷县永星村四社村民张想红和妻子马军霞正在整理从废墟中挖出的中药材 )

因为地震发生在早上,所以老人已经起床,而孩子们此时还睡在土炕上,遇难者较多。在重灾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情景并不鲜见。

因为房后的山体滑坡,在马家沟村一社的包红亭家的炕头上,三个孩子被埋,都在10岁以下。放暑假了,包红亭的女儿,他大姐家的女儿,小姐姐家的儿子住到一起。地震时,包红亭与孩子的爷爷奶奶正在六七米外的新筑砖房上整理木板,新房年底装修好就能住人。“救娃娃——救娃娃——”大人们一边连哭带喊,一边用手刨土。大地停止颤动10分钟后,一社90多户里的男人们几乎都赶来了。大家拿铁锹铲去两米厚的黄土,发现了花被子,推断出孩子们被埋的位置。倒塌的木椽、土墙还有从山坡上冲到炕边的树木互相压得死死的,大家最后把炕砸了个窟窿,终于掏出不足20厘米高的空隙。孩子被抱出后,已经没有了呼吸。27岁的包书平告诉我们,两名村医先对孩子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然后30多个年轻小伙子轮流抱着孩子跑向3公里山路下的212国道。“当时路上全是厚厚的浮土块,连摩托车也开不了,我抱着一个孩子跑了50米就跑不动了,再交给下一个,你换我,我换你。”15分钟后,边跑边号啕大哭的包红亭在省道上拦住一辆面包车,把孩子们送到梅川医院,但这最终没能挽回孩子们的生命。当我们走进这座令人心碎的庭院,只看到家什被冲得七零八落,门口用白底黑字写着:“不迎不送丧家礼,或来或往吊客情。”

甘肃重灾区:贫困与地震叠加3( 7月28日,岷县千余民众在当归城广场为地震遇难者举行悼念活动 )

土坯房

“重灾区里永星村伤亡最重,这里的人口密度更大些。”负责永星村交通疏导的渭源县交警大队大队长张金帆告诉我们。全村6个社有1281口人,26人死亡。土坯房倒塌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岷县消防大队大队长廉振华告诉本刊记者,消防官兵在震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最早到达拉路村、永光村的救灾力量。他分析说,遇难者的致死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被直接砸死,土坯房一般是土木结构,房顶由木椽组成,例如他在拉路村见到一位妇女,肚子上顶着一根木椽,头部也被击中;二是土坯房倒塌后不像砖混结构,很难有什么空隙,被埋在土下的人容易窒息而死。这也是这次地震搜救工作在7月23日晚上就宣告结束的原因,所有失踪者遗体均被发现,并没有类似汶川地震中坚持72小时以上的生还者奇迹。

第一阶段的抢险救援工作告一段落,紧接着就是灾民安置。有68户农户的永星村三社是永星村最集中的灾民安置点,方便面、凉面、饼子、水等物资的贮备相对充足,村民排队领取。天气好道路通畅时,志愿者还把米饭、热菜、西瓜、鸡蛋等送上山来。这里集中了帐篷派出所、帐篷学校、志愿者报到点、医疗点。

永星村灾区帐篷派出所的协警聂爱军23岁,是本村五社的村民。他10岁的侄女和1岁大的侄子在地震中丧生。“我知道地震了,马上给爸爸妈妈的两个手机上打电话,打了十几分钟,终于打通了,他们告诉我,堂姐家两个孩子被压在炕底下,死了。8点40分,我骑着摩托车从茶埠镇走禾驼乡的拉路村,往家里赶。”从拉路村到永星村的村道只有一辆三轮车宽,两旁的土崖有三四米高。当时一阵余震,土崖垮了,聂爱军连人带车被打倒在路上。他从土里爬出来,跑了两公里回家,只看到放置在庭院里的侄子侄女的遗体。“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祖祖辈辈就是这样住,大家有了积蓄也很少有意识要换成砖混的房子。”

在帐篷学校里吃过午饭,11岁的包鹏强远离物资发放点,坐在自家的残垣断壁上,低头不语。他左眼眉角贴着创可贴,手腕上戴着妈妈在端午节给他扎的、祈求平安的“花花绳”。兰州城市学院的志愿者康睿在一旁陪着他。过了一会儿,57岁的奶奶杨桃花来寻他。奶奶扎着两条粗辫子,戴着绿色头巾,穿着地震5天来不曾换过的衣服。地震时,奶奶带鹏强在厨房里切西瓜,倒塌的木椽与灶台恰好支撑成一个逃生空间。而包鹏强的妈妈抱着两个妹妹刚奔出房屋,就被大门砸中,3岁半的弟弟睡在炕上,被土墙所埋,4名亲人都不幸遇难。在随后的灾后重建中,像包鹏强这些孩子将不再居住在土坯房里。

暂时担任帐篷派出所所长的陇西县公安局副局长王成祥告诉我们,甘肃农村有住土坯房的传统。漫山的黄土方便就地取材,老百姓将泥土注入木制模具,夯实成墙,也就是“土基子”。土坯房配上占半个屋子面积的土炕,成本低廉,冬暖夏凉。缺点也显而易见,土墙一震就碎。

贫困山区

岷县这次地震的灾区与去年“5·10”雹洪灾害的受灾区域大体重叠。只不过,去年的重灾区在山沟,今年的重灾区在山坡。雹洪灾害过后,茶埠镇灾民住上了砖混结构的灾后重建房。对比之下,他们在今年地震中受到的损失要小许多。

山区农村里土坯房多而砖混房屋少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条件。永星村民张艳红告诉我们,在山上盖砖混房子,运输砖头、沙子等建筑材料的成本很高,装修下来起码得20多万元,“既然有钱盖好房子,不如住到山下去再盖了”。

岷县气候高寒阴湿,所产当归、柴胡、小黄芩等药材声名在外,有“千年药乡”之称。多名永光村、永星村的灾民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种植药材,一户一年下来的纯收入多的有四五万元,少的只有1万元。以一户10亩地为例,种3亩黄芪,2亩当归,1亩党参,2亩这些药材的苗,再有自家吃的1亩马铃薯和1亩麦子。这几年药材的价格还不错。黄芪长得越大越长,价钱也越高,上好的黄芪“桩子”价格在每公斤40元以上,黄芪“枝子”的价格也有20多元。文斗村的村民包辉告诉我们,山坡的土质松软肥沃,透气性好,种出来的药材品质更高,而且温度比山下低,药材苗成活率高。

永光村民褚怀德说,10亩地的收入能有10万元,但是刨去人工、运输、化肥的成本,就所剩无几了。到了收获季节,挖药材得雇人,每个力工一天的工钱在120元到140元之间。永星村到山下的路全是崎岖的泥土路,药材不好卖。为此,就在地震前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永星村民每户出200元,把经扎马河桥到红水沟再到306省道的泥土路铺上了石头,形成了三轮车双车道的药材销售线路。从这条路去位于岷县县城的“当归城”,比之前从车路村、文斗村到梅川镇的路节省了20公里。

做了30多年药材生意的黄满中免费为甘肃省交警总队提供了前线指挥部的场地。他告诉我们,当地把农村分成“临川的”和“山上的”。所谓“临川”就是临近洮河,指的是山下212国道沿线做生意的居民。不仅“临川的”收入高于“山上的”,山上村民的花销还更大,“他们得攒钱派大用场哩”。由于山上生活不便,一下雨就起码一个星期不通路,山上村民娶媳妇要花几倍于山下的彩礼。现在,山上的年轻人计划着到山下买地过活,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带领志愿者运送物资到灾区的茶埠镇茶埠村书记姚银忠也说,每年大概有5%的山上村民要搬到“临川”,又有5%的“临川”居民会搬到县城居住。正因为如此,有些积蓄的山上村民宁愿继续住土坯房,也不愿意把钱花在盖砖混房子上。

7月26日,当地药企永康泰公司与顺兴和公司来到灾区收购药材。对于已经遭受雨水侵袭的灾区药材而言,黄芪每公斤37~38元钱、当归每公斤45元钱的价格算是公平实惠。由于药材收获之后得晾干、分类、扎捆,为了不耽误新一年的种植,许多灾民家的药材直到地震前还没有销售。为了帮助灾民抢救财产,兰州军区21集团军钢铁红军师铁锤团的官兵们逐家逐户地挖掘地震中深埋废墟之下的药材。副团长曹龙华说:“村民家储存的药材都比较多,多的有四五吨,少的有1吨,有些家里完全塌了,怕发霉,就抓紧卖掉,有的家里还能储存,就先放着,等价钱再高些。”这天14点左右,震区又发生一次余震。当时,三名拉路村村民着急把药材卖掉,不等其他专业力量来帮忙,自己在危房断墙下挖储存的药材,不幸遇难。多名震区工作人员和村民向我们证实了这一说法。而对于李改花等遭遇山体垮塌的永光村民来说,他们贮存在屋里的药材则无处找寻了。(文 / 王珑锟) 重灾区地震甘肃贫困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