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运输:降雨、帐篷与泥浆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物资运输:降雨、帐篷与泥浆路0( 7月22日晚,漳县灾区的这户人家挤在由三轮车搭成的简易棚里过夜 )

甘肃地震造成定西市32.393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6.8亿元。灾区安置工作中,帐篷、药品、食物等救灾物资能否及时、顺利送抵灾区,交通成为重中之重。但灾区连续的降雨,崎岖难行的村道给司机、交警、公路工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帐篷

永星村民张艳红说,地震第一天晚上大概八九点钟运上来第一批帐篷。当时一个12平方米的帐篷里住了25个人,四五家合用一个。那天晚上帐篷里铺的是草,还没有床,小孩儿睡着,大人全都坐着。到第二天晚上好一些,两三家十几个人住一个帐篷。张艳红的大哥张宏伟和二哥张建伟家各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到了第四天,她家6个大人、3个小孩住在一个帐篷里。梅川镇副镇长李晨星告诉我们,到7月26日这一天,永星村已经收到215顶帐篷。

因为永星村灾民集中,村道拥挤,没有地势开阔处,兰州军区21集团军钢铁红军师铁锤团的官兵只能驻扎在7公里外的车路村。这里距离最远的永星村六社有10公里。灾区降雨前后,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在各个帐篷周边挖排水沟,并转移处于地势危险位置的帐篷。

相对于永星、永光、马家沟村等重灾区,较轻的灾区如文斗村、辘辘村、底固村、兴文村急缺帐篷的情况更加突出。在住的问题上,轻重灾区都一样,房屋倒塌无家可归。但毕竟,救灾物资的分配得优先考虑有人员伤亡的村庄。为此,灾区群众曾集结起来向前来慰问的领导反映帐篷问题,也曾徒步去梅川镇政府交涉。

​物资运输:降雨、帐篷与泥浆路1( 7月23日,地震造成的滑坡将通往永光村的道路堵死,经过抢修后,车辆和行人勉强通行 )

7月24日,文斗村村长包建忠告诉我们,该村有1740人,95%的房屋倒塌,还缺200顶帐篷。昨晚不少人搭个塑料布就睡在三轮车上。辘辘村的李有清和亲友开着三轮车来到梅川镇上,一是给地震中去世的奶奶准备丧事,二是买两袋面粉。“吃的还能解决,发了方便面、饼子和大蒜,小孩儿也饿不着。”31岁的李有清有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5岁,他告诉本刊,“最困难的是住。我们村100多户人,暂时只有20多顶帐篷,有的20个人挤一个帐篷,有的用木头和旧塑料布搭成简易帐篷,还有人就睡在自家面包车里。山上气温低,晚上睡觉没有被子盖,到两三点就冻醒。凌晨4点的温度也就三四摄氏度,早上7点多也只有七八摄氏度的样子。”

李有清告诉本刊记者,他这两天只睡了一个小时。一是他的大家庭40多个人挤在两个帐篷里,老一辈人受了惊吓,晚上睡不着,总是提醒他又余震了。二是夜里常能听到轰隆的声音,那是之前要倒没倒的危房终于垮塌了。三是晚上确实冷得很,担心孩子冻着。

( 7月24日上午,搜救犬协助搜救队员在马家沟村地震废墟上寻找幸存者 )

截至7月24日,民政部已累计向灾区调拨3万顶帐篷、6万床棉被、1.5万张折叠床和1万条睡袋,但运输需要时间。帐篷紧缺的状况直到7月27日才缓解。7月26日晚,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现场新闻发布会称,目前抗震救灾工作以抢救人员为主的应急救援阶段已经结束,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由重灾区向次灾区全面铺开。马家沟村的包想金现在4人住一个帐篷。他和两户邻居还找到了一台没被震坏的电视,安装在帐篷里,看甘肃卫视的灾情直播,切实有了“妥善安置”的感觉。

生命通道

“212国道是整个甘肃地震救灾的生命通道,其中殪虎桥是重中之重。”甘肃省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吴建忠告诉本刊记者。212国道连接兰州与灾区,并在殪虎桥分流至岷县与漳县。帐篷的运输主要走陇海线,甘肃境内暴雨曾导致火车通行一度受阻。救灾物资从陇西县卸下来,同样要经过殪虎桥,再沿212国道南下,直奔岷县。仅7月24日一上午经过殪虎桥的救灾物资车辆就超过200辆,其中大车80辆。由于甘肃省公安厅7月22日当天就下发了交通管制通告,要求社会无关车辆绕行。通过远端分流,救灾车辆得以在生命通道快速通行。

然而,最大的难点在于最后一段。重灾区地处贫困山区,村道路况恶劣。当地老百姓开玩笑说:“中国最差的路况在甘肃,甘肃最差的路况在定西。”救灾物资到了岷县县城,接下来走哪条路送到灾民手中,这是摆在渭源县交警大队大队长张金帆面前的难题。

“根据之前的计划,到重灾区永星、永光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走306省道从朱麻滩路口走拉路村到永星村,一条是212国道从梅川镇走下文斗村、车路村到永光村。实际上这两条路,尤其是后面一条路况差,距离远。”张金帆告诉我们,他在去渭源县前,在岷县交警队工作了15年,这地方他相当熟悉。正因如此,领导把最艰巨的任务给了他。

“从茶埠走306省道经红水沟路口进山,到扎马河桥分流,一边可以到永光,一边可以到永星,是条兼顾两边的捷径。这条路是老百姓不到一个月前刚拓宽的,这11公里称得上通过重灾区的咽喉要道。”之后的运输状况验证了张金帆的预判,大部分物资正是走这条“新路”运上了山。

因为灾区是黄土地质,震后路面上落着厚厚浮土,经雨渗透,路基松软,满是泥浆。救灾车辆一是容易侧滑,翻入深沟,二是容易下陷,越挣越深。去往重灾区的路况各段断裂,随时生变。会车遇阻、车辆深陷、山体滑坡,各种险情考验着交警、司机与公路养护工人。我们进入受灾最重的马家沟村、永光村、永星村分别徒步了3公里、2.5公里与2公里。最后这一段路程是越野车和重型货车无法逾越的“天堑”。渭源县会川交警中队代理指导员杜浩冉告诉我们:“这种路况,什么霸道、四驱都是白扯,加了防滑链的三马子(三轮车)才是主力!”

7月27日下午,我们站在永星村往下望,十几辆三轮车蜿蜒山间,马达轰鸣,泥浆翻飞。这是马场村的村民志愿者们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来给永星村灾民送物资。这批上山物资中,最多的就是帐篷。还有5位茶埠镇西村的农民志愿者,他们靠人背肩扛,带着鸡蛋和挂面,徒步上山。这天早上8点半出门,快12点才到达永星村。“去年雹洪灾害的时候永星村的人也来志愿帮助过我们,今年他们遭灾,我们也得来看看。”他们说。

永星村23岁的包东来修好了叔叔家的三轮车,也加入到物资运输的队伍中。“我自己的摩托车在地震时被砸得稀烂,当时这三轮的后视镜、挡风玻璃、方向盘也都砸坏了,现在修了修,还能开。”我们决定随包东来的三轮车从红水沟下山。一部分山道外侧的路面出现即将垮塌的裂缝,估计再下两天雨,这路会因为坍塌而更窄。因此,身穿“武警交通”制服的官兵用挖掘机和铁锹铲挖山道内侧的土崖,以拓宽路面。由于地震,扎马河桥的桥面从中间裂开,施工队正在焊接波纹管,用来放在桥的涵洞内保证排洪和承重。一路上,随处可见来往车辆在泥土路上犁出的深沟,没加防滑链的三轮车也经常陷进去。或是公路养护工人赶紧用铁锹垫几把干土,或是几位三轮车司机下来一起推车,这些运输物资的“主力”才得以继续前行。7月27日这天的路况确实太差,因为会车、施工和陷车,这11公里的“咽喉要道”,我们开了两小时才走完。

灾区交警

7月24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奚路彪刚刚赶到位于茶埠镇岳家湾村的甘肃省交警总队前线指挥部,就对甘肃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宗锋、交警总队副总队长钟山说:“我最担心的是降雨的影响,预报未来几天都有雨。”

负责在永星村扎扎小学安置点发放物资的张智辉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把运到灾区的物资数量画成图,会是明显的波浪状。7月23日和7月26日的物资特别多,而7月25日和7月27日的物资相对少。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正是降雨。24日17点一直到25日中午持续中雨,26日夜间又是一场大雨。这两场雨大大增加了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量,受灾村落之间的村道陡坡上车辆故障频发,出现大面积堵点。

根据甘肃省交警总队在地震当天的部署,张金帆带了4名民警、6名协警赶赴岷县中寨镇。当晚,交警总队的会议开到凌晨3点。张金帆在车上睡了1个小时,第二天早上7点前,赶到他们新的值勤点:拉路村与永星村。第三天,永星村车辆繁多,志愿者送来的物资第一个想送到永星村,领导来视察工作第一个地点也要来永星村。张金帆他们的任务再次变更,只负责永星一个村的交通秩序。张金帆是1.88米的大个子,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我昨天的衣领实在是黑得不行了,就洗了,今天早上衣服没干又穿上了,你摸摸,还湿的,捂着吧。”

7月27日早晨,杜浩冉和孟瑞峰6点就起床巡查路况了。天刚擦亮,还下着蒙蒙细雨。“凌晨4点下得可大了,今天估计车难上来。”整个灾区一片寂静,三轮车遮雨布上存的积水一滴滴淌到地上。三位没有帐篷住只好睡在车里的民警也已被冻醒,打着发动机吹会儿暖风。杜浩冉两人从永星村步行到扎马河桥,每走一步都踩下深深的泥窝。他们的雨靴上很快沾满了厚重的泥块,经过路面中央的泥塘处时就站在里面涮一涮雨靴,减轻负重。山对面就是永光村四社的山体垮塌处,一整片庞大的黄泥坡在周遭的绿色山地中显得突兀。路旁白色的马铃薯花上挂着露珠。走累了,25岁的杜浩冉点着一根香烟。他刚结婚半年,手机屏幕是和妻子的结婚照。年龄更小的孟瑞峰是协警,家在岷县蒲麻镇,他回家看到家人无碍只是房屋受损后,主动要求归队。为了能尽快给山下车辆发出是否可以通行的消息,他俩选择了湿滑的小路,在齐腰深的土沟里敏捷而小心地一溜小跑。7点多,永星村的大喇叭里开始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了,杜浩冉向山下的队长张金帆汇报,今天路况很危险,得路面硬一些才能过车。

“我24日在永星村,那天上下的车多,一天没见着饭,饿了就多喝两口水垫垫。”杜浩冉笑着说,“这山里信号差,不光是手机信号,有的沟口连对讲机的信号也没有,一有情况就得跑到800米之外有信号的地方。”

7月24日中午是大晴天,温度高,山道上黄土飞扬。我们当时乘车上灾区,一路只见交警的眉毛、头发、牙齿上满是灰色的尘土。到了傍晚突然下雨,车流量仍然很大。为了赶快疏导车队出山,交警们也来不及换衣服,站在雨中指挥倒车。当晚,几名队员就感冒了。但没办法,第二天仍然得值勤,灾区警力缺乏,没有轮换。定西市交警支队政委郎建军告诉本刊记者,整个定西的民警125人,协警750人,现在400多人被部署到灾区保障物资运输,几乎每位交警在地震后的头三天加起来只睡了七八个小时。

7月28日是甘肃地震的“头七”。由于连续降雨,山路变成泥塘。原定于这天早上10点在重灾村马家沟村举行的哀悼仪式改在岷县县政府礼堂里举行。地震灾区正在一点点地恢复起生活秩序。(文 / 王珑锟) 运输物资泥浆交通帐篷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