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难,谁之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表妹供职于本市一所高校人事处,负责教师招聘工作。今年毕业生699万,人称“史上最难毕业季”,但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岂不是一个选择余地更大的利好消息?不过对表妹来说,这个招聘季却并不轻松。
临行前,处长特意叮嘱表妹,招聘启事上虽说男女不限,但操作中一定要牢记女生一概不要。这让表妹很不理解,难道自己的招聘工作一开始就要和谎言、欺骗相伴?更何况,教师这个职位有必要做如此限制吗?表妹所在的高校属于师范类院校,在校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女生,学校对外招聘教师不要女生,那自己学校的女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同样的就业歧视呢?当有学生在外遭遇到不公正对待时,自己作为老师,能够理直气壮地给她以安慰吗?但面对表妹的疑问,处长却也很无奈,直言目前各个用人院系都强调教学、科研任务重,女生将来结婚生子休产假,必然影响工作,在严格的考核机制下,如此也是无奈之举。表妹听后也是默然。
很多人都以为高校工作轻松,老师不用坐班,还有长达三四个月的假期,在社会上受人尊敬,收入还不低,但光鲜背后的个中辛酸却不是他人所能体会的。表妹刚到学校时,也是在教学一线,每周不仅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背负沉重的科研压力:学校给每一位老师都规定了相应的科研任务,要求每学期都必须发表相应篇数的SCI、SSCI影响因子论文,要申请下来若干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果单从任务数字来看,好像并不是高不可攀,可实际操作下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不要说国家社科基金,就是SCI、SSCI影响因子论文,全国有影响力的期刊数量就那么多,能够发表一篇就已不易。可学校要在高校排名中脱颖而出,就要靠这些项目和论文撑场面,于是学校催院系,院系催老师,层层加码,老师无人可催,只好自己逼自己。表妹坦言曾有一段时间她常常失眠,每天早上醒来想到自己的科研任务尚未完成时,头发便会多掉几根。不过和科研压力相比,更让人无语的是不近人情的考核机制,高校本应有的人文关怀早已被功利化的考核机制吞噬殆尽。本来教师教学之余,做些科研是应有之义,同时任何学术上的创新也都是需要时间酝酿的,但考核的短期化效应不可能给你时间去做理论发酵,院系领导不止一次地直言不讳,如果哪位老师不能按期完成科研任务,就请他自动离职,反正学校目前“不差钱”,你不行,可以直接聘请“海归”。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院系不愿意招录女生了。
表妹说,其实这些原因很多学校都有,也并不新鲜。今年4月,网络上不就爆出高邮一中学女教师怀孕还需校长签字的消息,可见这一现象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但让表妹没想到的是,她本以为网友对高邮一事的声讨,会多多少少改变女生就业难的现状,怎料想网友的群情激愤,让很多院系更是视女生为危途,敬而远之,今年,学校是一个女生也不敢再招了。表妹说她真是不知道该为这些女生惋惜还是庆幸。(文 / 关晓海)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