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奇迹
作者:邢海洋今年以来,每隔一两个月,大连、烟台间海底隧道的消息就会出现在报端,持续发酵着公众的关注度。最近的消息是隧道的规划已经上报到国务院,等待批复。自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京沪高铁,也只有如此等级的工程足以刺激公众的神经。以中国地理环境之复杂,天然地蕴藏着人类可以改天换地的大工程奇迹,可当渤海湾这样的内海都被地方政府立项后,恰恰说明大项目的边际效用递减到了零,甚至副效益了。
沿海的城市之间,轮船曾经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但现在已经很少有海滨城市间开通客运航班。大连和烟台、天津间的轮渡是为数不多的残存客运航线,原因就在于渤海湾的内海结构把辽东、山东两个半岛和大陆“孤立”开来,还留给海运一线生机。从烟台坐船到大连全程180公里,耗时6小时,若走陆路需要绕行近2000公里,走一个“C”形大圈,以现有普通火车的时速就是近20个小时。当然这种情况下两城之间最经济的旅行方式是水路,以至于铁路系统根本没有开通烟台、大连间的客运列车,市场全部让位于海运。货运方面两城间则运营着国内除海南外第二个火车轮渡,胶东和辽东半岛的货物得以通过海上相互运输。
要建海底隧道,工程的倡导者最需说服公众的是工程的收益和成本的比例。于是有了这样一组数字:烟大铁路轮渡设计未来最大能力为日运50列火车和2500辆汽车,加上其他烟大线上客货轮汽车轮渡,日运汽车不超过1万辆,而目前海峡南北之间的潜在汽车日流量至少在3万~4万辆之间,预计到2015年超过10万辆。并且,若以渤海海峡两地日均通过3万辆汽车来计算,如果每车节约500公里,那么一年即可节约100余万吨燃油,相当于9亿元。更有甚者,有人呼吁建设跨海大通道是国家交通网的需要,是渤海湾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有了这条海底隧道,未来东部地区将形成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连接十几个省份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其实只要在地图前多停留一会儿,就会发现跨海通道能显著辐射到的地区是胶东和辽东半岛,其他地区受益并不明显,如沈阳到济南,经山海关和天津全程1015公里;经大连跨海则是1006公里。现有条件下两个省会间选择内陆公路,路程并无绕远。与陆路相比,跨海的缺陷是颇为耗时,且要支付不菲的渡轮费。但须知,这个轮渡的额外费用绝不会因为建了海底隧道而减少,预算的2600亿元隧道建设费用将分摊在每一辆跨海汽车上。而船舶跨海,却是没有这笔巨额的买路钱的。于是,真正有意愿为这个世界第一长度的跨海隧道付费的旅客,只会集中在辽东和胶东两个半岛。根据统计年鉴,胶东半岛人口1600万人,辽东半岛人口约1800万,具体到两个城市,市区人口在两三百万左右。
整个工程的预算费用惊人,2600亿元已经全面超过了三峡工程和京沪高铁。通常情况下,跨度时间超长的工程奇迹还会超支很多。京沪高铁全线落成后核算的建设成本为2200亿元,以此推算出每天仅支付银行利息、维持运营的保本费用高达2630万元。京沪线两端是两座人口2000万的超级城市,高铁还串起一系列的二、三线城市,每天预计运送50万旅客。而坐船往来大连烟台间的旅客每天只有几千人,春运和暑运的高峰时段,或可高达万人,即使以发展的眼光看,把隧道带来的速度和便利考虑进来,以跨海旅客提升10倍计,仍只能是京沪高铁运量的一个零头。至于票价,如今两地间滚装船坐席180元,三等舱240元,若改成高铁,票价只会比京沪高铁的550元的二等座票贵,贵出两三倍都是可能的,在与轮船的竞争中将很难保障上座率。至于海底隧道可以靠运汽车盈利的说法也颇荒谬,高铁轨道是不宜于跑重载货车的,并且只为了节省出5个小时的时间,多付出几千上万元的拖车费,相信并非普通旅客可以承担。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两大海底隧道投入运营,日本连接本州和北海道的青函海底隧道、连接英法两国的欧洲隧道均长约50公里,其中由欧洲隧道公司运营的英法隧道是上市公司,多年来亏损累累,股东纠纷不断,在和轮渡的竞争中提价降价两难,几次债务重组后才勉强微利。渤海湾隧道长度远超,意味着成本翻倍,两端又非巴黎、伦敦那样的大都市,让人怀疑在与水路的竞争中,50公里的距离或是隧道的极限长度。
仅靠每年800亿度的发电,三峡工程很快就能收回其以千亿计的投入;京沪高铁运营的前期运营数据显示,其运输收入已经超出了“保本”所需,盈利在望。但随着一系列奇迹工程的上马,一本万利的机会已经难寻了。(文 / 邢海洋) 隧道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