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最微妙的一年

作者:宋晓军

​2013:最微妙的一年0( 7月5日,中国舰艇编队抵达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参加中俄“海上联合- 2013”军演 )

7月11日,被国内媒体连续预热、炒作的中俄海军海上联合演练随着“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幕,在媒体上戛然而止。当天,一家本来约好要进行“总结性”采访的媒体,突然打电话来告诉说这个话题不谈了。取消一次采访本来也没什么,但是不知为什么让我突然想起30年前的1983年我亲身参与、后来又突然停止了的大演习。

30年前,我从舰队水面舰艇训练中心借调到舰队“×××演习”办公室,演习大体内容是协同陆军抗击苏军从渤海方向登陆。做了一段时间准备工作后,就接到指示说演习不搞了。从此之后,很多年我就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比如,后来我知道了,1983年里根宣布了苏联是“邪恶国家”和“星球大战计划”,同时还在大西洋方向和太平洋分别搞了“射手”核打击演习和“舰队-83”海军远程打击演习。再比如,我从部队转业回北京后,看到了一份美国兰德公司在1983年5~6月开会讨论“中、美、苏战略三角”的会议记录,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国人所关心的各种安全问题中,美苏联合反华被列为重要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担心并不是不切实际的。自1970年以来,中国一直通过靠拢美国来避免发生这种‘最坏的情况’。但是当美苏关系发生可以察觉到的恶化时,中国就会设法与两个超级大国都拉开距离。”当然,事后我还知道了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了与中国缓和的讲话。最近我还看到了一份美国内华达大学学者嘉兰德(Andrew R.Garland)在2011年5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长达88页、描述当年美苏紧张关系的报告的题目就是——1983:最危险的一年。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刚刚结束的中俄海上联合演练。按照很多人猜测,这次演练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强化美日同盟的一个举措。如果按照30年前兰德公司的分析逻辑,中国当时是“中、美、苏战略三角”中最弱的一边,所以不得不与更强大的一方合作以建立战略平衡。现在从国家综合实力上看,无疑中俄相对于美国都是弱的一方。那么是不是中俄“弱-弱联手”呢?如果从纯军事角度看,似乎是这样。比如美国要“不远万里”从本土向亚洲投送军事力量,传统上可以走四条线:一是从美国西北出发,途经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到日本,距离7900公里;二是从美国西海岸中部出发,途经夏威夷、威克岛到日本,距离1.01万公里;三是从美国西海岸中部出发,途经夏威夷、关岛到菲律宾,距离1.3万公里;四是从美国西海岸中部出发,途经新西兰、澳大利亚到日本,距离2.1万公里。这次中俄海军演练刚好在美国至日地最短的运输线上,而且日本海沿岸也是美日军力防御最薄弱的,同时,也是中俄安全利益的重合部分。

但问题是,既然中俄如此担心美国利用强化美日军事同盟重返亚太,并采取了积极的合作态势,那么俄罗斯和中国为什么分别于去年和明年同意参加美国主导、在夏威夷附近举行的“环太平洋海军演习”呢?事实上,“冷战”后美国一直试图建立一套由美国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为此,美国海军战争发展司令部和北约标准局一直在商讨修改“冷战”时期相关的联合演习指导文件。最终,形成了覆盖范围广泛、可为多国海军参与的演习提供指导的文件——《多国演习出版物》。简单地说,这套文件分“三、六、九等”。军事同盟国是一等(演习文件内容保密),和平伙伴关系国是一等(演习文件公开),还有就是类似俄罗斯和中国这种国家是一等(根据公开演习文件部分参与)。如果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这就是美国主导下的海上“治安条例”。

如果非要解释中俄为什么会“降低身段”接受美国制定的海上“治安条例”,只能说“冷战”结束后,中俄在西太平洋上仍处于战略守势而并不是攻势。俄罗斯实力下降是众所周知的,但中国实力的变化却是微妙的。在2006年美国以“千舰计划”推广其新海上“治安条例”后,2007年中国的GDP超过了德国;在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的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在中美领导层完成换届的201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超过了美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军实力也有了长足发展。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像30年前的美国“联中抗苏”那样“联俄抗美”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也要写一个长篇报告。题目就应该是——2013:最微妙的一年。(文 / 宋晓军) 中俄微妙一年中俄军演2013

上一篇: ​齐祖新起点
下一篇: ​电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