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来水浇出的湿地公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紧靠县城西边有一条河,30多年前即使冬天河面也有四五百米宽,更早的时候河道还能通航。据说建造这条河上第一座大桥所用的石料都是用船运来的。令人痛惜的是,河水明显越来越少,河面越来越窄,枯水期只剩下几十米宽了。从上世纪末开始,政府集资沿河两岸修建了几段河堤,美其名曰“滨河游园”,接着又投资建起一座橡胶坝,拦了些水,看上去河面宽多了,也不过100多米。这样的人工风景似乎给县城增色不少。
经过县城的河段以前只有大约1000米左右是西岸比东岸低,算是河滩,不过被开垦种上了庄稼,遇到夏天涨水,可能有近1000米的河滩都被淹没。直到前年政府又大手笔投资,以出自本县的一个“世界级”哲学家的名义,在这段河滩建成一个所谓的“湿地公园”。
“湿地”本来应该是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但是,我们这个所谓的“湿地公园”不仅不是什么沼泽地带,反而从别处拉来一车又一车的土方在原来地势较低的河滩上堆出了一片1800亩的小丘陵,整个公园几乎和对岸一样高了,事实上变成一道不太规则的河堤。如果橡胶坝不蓄水,“湿地公园”离水有100多米远。我好几次去那公园,都看到有工人在拉着水管子给各种花木浇水,而且还不是直接用河水,而是跟其他公园一样用了自来水。公园里除了露头就被拔掉的杂草,没有一棵本土植物,湿地植被当然根本就不存在。这完全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园,怎么就跟“湿地”扯上关系了呢?
我查阅关于这个“湿地公园”的资料时发现,国家林业局也曾经来人考察论证,声称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里长达20公里的湿地现状保护较好,湿地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达到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标准。“长达20公里的湿地”在哪里?肯定不包括这个挂了世界著名哲学家名字的“湿地公园”。公园里也没几棵大树,去几次我一只麻雀都没看到过,大概有些蚂蚁,这也能叫“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专家被误导看错地方,还是专家在酒店里凭地方的申报材料考察论证的?我甚至怀疑,这个地球上莫不是还有另外一个跟本地名字重复的地方?
好像这一切还不够奇怪,最近,就这么巴掌大的一片人造公园,竟然又要申报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了,据说相关总体规划已通过了由包括国家林业局有关部门专家在内的省级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省林业厅已经正式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自来水也能浇出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我可真长见识了。(文 / 温凉河) 湿地公园自来水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