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额宝”逆袭
作者:邢海洋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上线6天,签约用户突破百万;上线18天,客户超250万,成为国内持有人最多的货币基金。其间有证监会违规的认定,有阿里巴巴合作方天弘基金业务不会暂停的声明,还有股民对相关概念股金证股份与内蒙君正业绩提升的热烈期待。在利率市场化和银行民营化的大背景下,本来是支付工具的支付宝应时而动,闯入理财领域,试探着管理层金融改革的意图和决心。金融改革,真的到了用增量倒逼存量的时候了。
“支付宝”是一种第三方支付担保的服务,也称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来担保买方货到后的付款。有了支付宝这样的担保,网店没有了收不到货款的担忧,网上购物从而蓬勃发展起来。可以说,网购有两条支柱,一个是对商家信用评价系统,另一个则是第三方的担保服务。除了支付宝,腾讯还开发了财付通、百度开发了百付宝,网络支付工具随着电子商务的爆炸式成长也多了起来,从支付形式上和电子银行形成了互补及竞争的态势。在小店家汇集的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是主流的支付渠道。正因为所处要津,第三方支付渠道汇集了庞大数量的货币流量。
不过,对消费者,钱一旦放在支付宝中,即便还未购物,也相当于即将用于支付的货款,就不用指望还能获取利息收益了。资金管理方面,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央行牌照发放时明确要求第三方账户资金要放在银行监管备付金账户中,理论上不存在挪用的可能。同时央行也明确了由支付宝等享受银行利息。零利息意味着消费者没有将闲置货币存入支付宝的利益驱动,银行里的活期利率虽低到0.36%,也比不生息的支付宝好。现行的制度框架决定了支付宝只能是一个现金管道,而非蓄水池,从而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相安无事。甚至作为一个大客户,银行还会想方设法争取支付宝把资金托管到自己那里。
余额宝之前,储户并非没有参与债券市场或购买货币基金的渠道,但银行或证券公司代理的国债买卖手续费不菲。用户在网上购买基金产品需要开通专门的基金账户,很多时候,开通基金账户需到代理机构面签,还要做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央行的监管规定确保了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但在不同的银行或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每一次都需重复同样的流程,却加重了投资者的购买成本,尤其当资金量相对小的时候,投资者几乎难以在机构间调配资金追逐更高收益的产品。为使相当一批储户不得不把资金放在活期储蓄之中,商业银行也为理财者设计了一套精妙的门槛,如购买理财品起点多在5万元,而货币基金的赎回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只能在工作日的特定时间段等等。种种不便的结果是:活期储蓄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多达40%~50%,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活期存款10%的比例。
阿里巴巴看准了银行理财将低端客户排斥在外的现实,宁可自己不赚取支付宝内资金的利息,谋划的是跻身商业银行业务的大局。但这个闯入者显然缺乏商业银行本该具备的素质。它没有取得基金第三方销售的牌照,也没有基金销售所需的基金清算、风控等后台系统,也没有起到基金产品投资顾问的推介角色。它甚至把自己扮演成一文不赚的非盈利角色,不向基金公司收取佣金分成,还自称不是直接卖基金,以避开没有基金销售牌照的事实。但使人迷惑的是,与监管层一贯的作风相左,这次余额宝的上线并未招致严厉的处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公开点名批评了余额宝的两大问题,一是其未向监管部门备案,二是未提交监督协议,似乎“先上车后补票”的余额宝只要补票就可以继续旅行了。政策如此宽松,既和证监会新规已放开基金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有关,显然也和政府推进利率市场化,鼓励民资进入银行业的大背景有关系。
中国目前已有300多家银行,单从数量层面而言,银行业体系似已比较合理。但这些银行绝大部分属于国有性质,真正完全由民间资本掌控的银行,仅有民生银行一家。国有银行服务于政府的需要,把贷款大量投放到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平台上,支持“铁公基”建设,从资金上支持的是中国特色的固定资产高投入的增长模式,而这种畸形投入不仅在增长模式上埋下隐患,更威胁到银行的资产安全。国有银行主导下,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融资机会,民生银行主营小微企业贷款,很难在国有行复制。而“钱荒”更凸显了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资金来源的廉价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粗放式经营。要结束国有行独大,经营粗放的局面,也只有从外界引入新生力量,倒逼体制内企业的服务升级。(文 / 邢海洋) 余额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