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访非:转机与商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奥巴马访非:转机与商机0( 7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左)抵达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在欢迎仪式上,奥巴马随音乐翩翩起舞 )

7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非洲之行。这是他进入第二任期后首次到访非洲。他先后访问了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不仅会见了三国领导人,还与当地商界领袖进行了会谈。其间,他宣布了两项新计划。一为“非洲贸易”计划。据此,美国将增加对东非共同体国家商品的进口量,帮助东非共同体发展内部贸易。二为“非洲电力”计划,美国将出资70亿美元协助非洲翻新电力网络,让非洲各国不再因停电和电力不足等问题而丧失外来投资。

据《华盛顿邮报》估算,奥巴马此次行程的花销在6000万至1亿美元之间。在美国经济不景气、财政支出大幅削减的情况下,这笔开支使总统此行备受争议。舆论在指责奥巴马斥巨资“游山玩水”的同时还渗透了另一层意思:非洲是否值得美国如此付出?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非洲项目主任库克(Jennifer Cooke)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今年的GDP平均实质增长为5.4%,2014年则将达到5.7%。高额的商品价格,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对当地矿藏和能源的高度需求,都为此增长做出了贡献。新的原油和天然气开发点也将吸引更多的大型投资。而在开采业之外——通讯、交通、建筑、批发与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也在制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拥有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美国雪城大学政治学教授坎贝尔(Horace Campbell)也告诉本刊:“非洲在国际政治系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如今,全球增长最快的10个经济体中,有7个是非洲国家。”“非洲也许曾被宣传为一片充斥着疾病、灾难以及昂贵的待援项目的土地,但今非昔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强劲,自然和人力资源很丰富,也拥有大批的优秀企业家。从某个角度来看,打破刻板印象也是奥巴马此行的目的之一。”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政府与国际关系学教授海恩斯(Jeffery Haynes)这样告诉本刊。

“2008年,非洲大陆兴高采烈地回应了奥巴马的胜选,许多观察家由此推断,奥巴马的身份背景或将促使他制定出强劲且活跃的对非政策。但第一任期内,持此期望者却失望了,因为他并没有在投资等方面推陈出新。这与小布什政府曾在非洲的艾滋病医疗等项目上投入的巨资形成了鲜明对比。”库克说。

“在看清了非洲的战略与经济重要性的同时,奥巴马也意识到了这片土地将给美国带来机会。”海恩斯进而说。“非洲的市场正在扩大,可惜尚未得到美国投资者足够的重视。”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副主任莫斯(Todd J. Moss)也向本刊指出。“除了大型的能源公司和企业巨头,美国的私营企业,如通用电气公司、IBM和可口可乐,一直不愿冒险涉足这块通常被视为危险、贫穷且腐败的大陆。而美国政府也从未鼓励过投资者,或为非洲的消极描述正名。”库克也说,“美国的外援金额在整体预算中虽只占一小部分,但由于债务和政府开支问题,将持续受到来自国会的压力。而治理私营企业将有助于美国发展贸易,并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这也证明了非洲经济图景的变化——随着投资和竞争机会的增长,双方传统的供受者关系正在为成熟的合作伙伴关系让路。”

但奥巴马此行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将在非洲大陆展开“权力较量”。“美国与非洲的联系早在几世纪前就形成了,无论在私人、政治、经济或战略方面,美国有理由与非洲发展来往。美国对待非洲的方式与中国并不相同,而非洲也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国的共同存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国际事务学教授迪罗士(Andy DeRoche)告诉本刊。“实际上,中美两国都期望帮助非洲发展稳定与繁荣。中美企业的部分项目上的确存在竞争,但从大局看,两国在非洲的活动呈互补状态。美国在医疗和农业上投资不少,而中国则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莫斯也这样告诉本刊。“对于美国而言,中国主要是经济和战略上的竞争者,而并非权力上的敌人。”海恩斯总结道。(文 / 邹珊) 访非转机非洲大陆奥巴马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