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看到外交部长开始乘坐国产车的新闻,想到家里的老国产车。参加工作不久,我分期付款买了某国产品牌投产的第一批车。这车质量真心说不咋地,时常不是车窗升不起来就是门打不开,或者就是离合器太重,踩得我老担心左腿比右腿粗。此外,不时的修理也让我的汽车知识突飞猛进,和修理店的伙计们都混熟了,小毛病自己都能动手解决。但幸好也没什么大毛病,一晃十多年过去,我成了家,当了爹,孩子进了幼儿园……在平日城乡奔波、周末上山下河的艰辛中,车也变成了老爷车,如何处置它便成了难题。

卖吧就值几千块,意思不大,而且近两年车况相对稳定修理很少,省油又有劲,再跑个5年8年估计没什么大问题,去钓鱼时在河滩里撒撒野也不心疼,作为周末郊外用车其实挺好。它伴随我们这么多年,出了不少力,有了感情,家里好多事它都是见证,比如每月都会开着它带80多岁的奶奶去街上转转或串串门,而如今奶奶已去世。加上这车没卖多久就停产,社会保有量很少,丢在老家车库回去了偶尔用用,日后成了老爷车,或许更有意义。记得几年前去埃及,感触最深的倒不是远没有电视上看着巍峨的金字塔或神庙,而是满街乱跑的老旧车辆,六七十年代的菲亚特、大众也不罕见,与那个古老的国度相映成趣,充满生活情调,别有况味。

可经网上查询,发现在国内想保留老旧车辆是个大难题。首先,15年以上的车辆不允许过户转籍,车辆失去了流通可能,也就无法体现价值。其次,要求一年两检,甚至一年四检——排队大半天,丁点不合格就得第二天重新来排队,实在耗不起这时间;尾气检测不合格则会被打黄标,基本就被判了死刑。去年国家出台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中,将私车的15年报废改进为“引导报废”,似乎意味着只要车况良好可以开到60万公里,但是却躲不过去车管所年审的这道坎。绝大多数国家早将汽车年审的检测权授予4S店或达到一定规模的修理厂,我国却仍被主管部门牢牢掌控着,甚至县一级的车管所也是最近两年才有了年审小汽车的权力,以前只能审审“电驴”摩托,远郊县的小车更是需要提前一天到车管所附近住下,第二天趁早去排队,下午排到了若检测员不爽,刹车不使劲踩,那么初检不过翌日还得来排队并得托人……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呀,只有花费远超规定是确定的。

这几年的感觉是:在国内想保留老房子,难!想看到老街区,难!想保留老车,一样难!看来,国家一方面在走向富裕,另一方面则少了人文情怀。(文 / 聂武钢) 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