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加法与乳业整合序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蒙牛的加法与乳业整合序幕0( 3月3日,香港上水某药店内一家人正在选购奶粉 )

6月18日,香港上市公司蒙牛乳业与雅士利联合发布公告,蒙牛以每股3.5港元获得雅士利控股股东张氏国际和第二大股东凯雷亚洲持有的75.3%股权,动用资金达110亿港元,是中国乳业迄今为止最大手笔的收购。据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透露,并购资金主要来自银团贷款,收购后雅士利将与蒙牛奶粉业务形成互补,定位于从事奶粉业务的专业公司。雅士利2012年收入36.55亿元,净利润4.68亿元,虽然只有蒙牛的1/10规模,但它所擅长的婴幼儿奶粉正是蒙牛的短板。6月13日,蒙牛和雅士利双双停牌后即有收购消息传出,6月19日复牌后蒙牛股价大涨6.8%,雅士利则上涨3%,显示出市场对此项并购的信心。

巧合的是同样在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明确提出鼓励乳粉企业兼并重组,目标是“用两年时间培育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行业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而目前拥有生产许可的乳粉企业共有127家。当天,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在会场提前披露了蒙牛对雅士利的收购,当时港交所尚未发布公告。这笔交易幕后是否存在“上层推手”?6月23日雅士利董事会秘书吴晓南对外澄清,公司与蒙牛的交易不存在任何“政治联姻”,但仍无法打消外界的怀疑。“这次收购,政府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所以蒙牛才能以优惠利率拿到银团贷款,而上市不到3年的雅士利则成功套现。”广州乳业协会原会长、乳业专家王丁棉对本刊解释说。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则认为,此次并购将推动国内乳业加速从分散走向集中,“下一起收购很可能是伊利与完达山,包括圣元、飞鹤都可能加入并购行列”。

蒙牛的恢复期

收购雅士利是最近一年里蒙牛在资本市场的第四次大动作,2012年6月蒙牛与丹麦乳业巨头Arla Foods达成战略合作,后者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比例为5.9%,Arla Foods成为继中粮之后的第二大战略股东。2013年5月8日,蒙牛以现金31.7亿港元增持原奶供应商现代牧业股份,以28%持股比例成为现代牧业单一大股东。5月20日,蒙牛时隔多年再度牵手法国达能,蒙牛大股东中粮出面与达能成立合资公司从事酸奶业务,中粮将向合资公司转让蒙牛股份从而使达能持有蒙牛乳业4%股份。“擅长资本运作的中粮通过一系列动作把蒙牛的盘子越铺越大,但蒙牛品牌目前还处于恢复期,除了砍掉了一些不赚钱的贴牌厂,无论在产品线还是在管理上,中粮并没有给蒙牛带来大的改变。”王丁棉评论说。

2012年4月,杨文俊辞去蒙牛总裁职务,中粮地产副总经理孙伊萍出任蒙牛总裁,至此公司十大创始人已全数出局,蒙牛正式告别牛根生时代进入中粮时期。此时的蒙牛正面临深度调整,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公司业绩下滑,373.9亿元的营业收入比伊利略低0.6亿元,将占据了4年之久的中国乳业老大位置拱手让出。2012年,连续经历了黄曲霉素和学生奶事件的蒙牛业绩进一步下滑,全年营业收入为360亿元,净利润为12.571亿元,而伊利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20亿元,净利润为17.02亿元,蒙牛与伊利的差距拉大到了60亿元。“2013年对蒙牛非常关键,如果今年与伊利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后就很难再追上来。因此,中粮通过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动作做大业务,但收购之后如何整合,以及几家合资公司的利益关系协调,都将考验公司的管理能力。”王丁棉告诉本刊。

在蒙牛的全盘布局中,利润丰厚且持续增长的奶粉业务是重要一环,这是液态奶巨头蒙牛收购雅士利的原因。2012年报显示,液态奶占蒙牛营收高达九成,冰淇淋占比为8.7%,其他乳制品占比仅为1.2%。2012年蒙牛与丹麦Arla Foods合作推出了蒙牛阿拉奶粉,但打有机牌的阿拉奶粉市场反响平平。相比之下,2012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营收在业务占比中已经超过一成达到44.8亿元,收购雅士利之后蒙牛奶粉业务占比也将达到10%,在规模上与伊利非常接近。雅士利目前拥有1500个全国经销商、10万个销售网点,渠道资源也将帮助蒙牛做大奶粉业务。“蒙牛通过收购补上了奶粉这块业务短板,今后阿拉品牌主打高端市场,雅士利品牌则面向大众市场。”在宋亮看来,蒙牛虽然短期内难以超越伊利,但长期来看依然有机会重回乳业老大:“增持现代牧业布局上游奶源,收购雅士利做大奶粉,引入丹麦Arla和法国达能的技术,可以看出蒙牛走的是全产业链、全产品线的路子,并且具备了国际化视野,这条路如果能走通蒙牛很可能最终超越伊利。”但他也承认,蒙牛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恢复品牌,“食品安全问题带给蒙牛品牌的伤害很大,至今还处于恢复期,北方市场情况稍好,南方市场有些消费者对蒙牛依然存在抵触情绪,而这块市场恰恰是附加值较高的,有些消费者已经转向了进口牛奶”。

重组行业格局

在消费者宁愿海淘甚至从国外背奶的今天,中国奶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艰难,这是上市不到3年的雅士利选择出售的重要原因。与液态奶市场上的双寡头格局不同,婴幼儿奶粉市场由外资品牌把持,尼尔森公司2012年的调查显示,国内市场份额位居前10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商中外资品牌占了6家,共占领市场份额52%,前3名——美赞臣、多美滋、惠氏份额均超过10%,而国内品牌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元气大伤。工信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但是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其中排名前10的企业总年产量为26.3万吨,占总产量的43.8%,伊利年产量最大达到6万吨,雅士利产能近3万吨。“原奶和人工成本涨得厉害,政府监管力度加大又推高了企业的检测成本,企业赚不到钱,想提价又卖不动。2012年飞鹤一度涨价10%,结果由于销售下滑太厉害很快又降回去了。”王丁棉告诉本刊,“雅士利算是做得比较好的,去年纯利也不过4亿港元,卖给蒙牛一下就拿到110亿港元。作为民营企业,创始人张利钿选择套现上岸很正常。蒙牛和雅士利的收购宣布之后,业内已经有3家奶粉企业找到我希望联系买主,未来肯定还会有新的并购出现。”宋亮则认为在大企业收购中小企业之外,像圣元、摇篮这类地方性品牌也可能选择抱团取暖,“一两年内行业很可能出现一个并购高峰”。

奶粉行业能否成功复制蒙牛和伊利在液态奶上的双寡头格局?宋亮认为未来液态奶市场将进一步向双寡头格局集中,蒙牛、伊利份额进一步扩大,同时区域品牌势力有所增强,而奶粉市场则更加复杂,“惠氏、雅培等传统进口品牌继续占据高端,国产品牌份额有所增加,再加上美素等新进入中国的进口品牌,形成三分天下之势”。目前看来,政府对乳品行业“抓大放小”的主导思路已经很明显,“两年10家企业”的重组目标之外,工信部6月18日同时宣布将用两年时间全面推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全行业普遍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逐步完善对婴幼儿奶粉的市场准入、全链条监管和企业退出制度。2013年底前将建立起蒙牛、伊利、三元、完达山四家乳品企业的追溯体系,实现消费者采用智能手机等终端对产品基本信息进行实时追溯和了解。“最近两年奶粉的生产门槛越来越高,产品检测指标就有60多项,全面推行GMP之后相当一部分小企业会被清出去,两年内10家企业的目标完全可能实现。”王丁棉告诉本刊,“但是企业规模做大,甚至GMP本身都不能确保不出问题,食品安全不能靠检测,它需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保障安全。中国乳业现在不缺奶源和技术,缺的是诚信,消费者不相信乳品企业了,这是最可怕的。”(文 / 黄燕) 雅士利加法伊利乳业序幕伊利奶粉蒙牛整合中国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