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为何会垮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小贝)
( 亨利·波卓斯基 )
1907年,魁北克在建的横跨圣劳伦斯河的悬臂桥垮塌,造成75位工人身亡。这起事故是人为错误造成的:设计师没有算准结构的重量;现场工程师没有注意到钢铁承受了过高的压力;首席顾问工程师派了没有经验的同事去负责。
亨利·波卓斯基在《宽恕设计》中说,圣劳伦斯河事故的一个结果是,加拿大的工程师们决心确立更高的标准,为年轻工程师设计了誓言,以及戒指仪式,授予年轻工程师的戒指是用大桥垮塌下来的铁梁铸造的。仪式上敲七次铁砧,象征着把铆钉敲到底,然后朗诵吉卜林的诗《断裂应变之歌》,开头几句是:“教科书上仔细的尺寸(建造者都要明白!)材料能够承受负荷、冲击力、压力。所以,当被压垮的大梁导致嘎吱嘎吱的大桥垮塌,失败、谋杀的指控将落在人身上,不是材料——是人!”
波卓斯基是美国杜克大学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学教授,著有《设计:人类的本性》、《铅笔:设计和环境史》、《牙签:技术和文化》。他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读研究生时他经常在理论和应用力学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有一个巨大的天井,放着一台能施加300万磅压力的实验机,用于把金属、石头等材料压垮。实验即将开始时,会响起警铃,警告实验室中的人,即将有某个东西断裂,断裂释放出的能量会发出爆炸般的声响,实验机受到的反冲会令整个大楼震动。这台实验机随时准备着施加压力,去证实或反驳理论预测。它是相互竞争的理论和想出矛盾的预测的最终裁判。如果你想搞清战后的美国怎么就成了设计、工程和制造的中心,草原边大楼内的这台机器以及站在它旁边、拿着计算尺的博士后们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忘掉虚拟、后现代、数码和像素吧,这只压垮水泥柱的怪兽在探索最真实的世界中事物的原理。”
1985年,波卓斯基出版了《设计:人类的本性》一书,书中集中探讨了跟人为因素无关的工程上的失败。20多年后,他在《宽恕设计》中集中探讨人与机器的互动。研究金属、玻璃和水泥的意义是有限的,因为用它们建造的东西都是人设计、建造和维护的,因此它们必定会出问题。“你可以阻止失败,但除非你把技术冻结在目前的阶段。一切之后的东西都要设计、制造得跟被证明成功的东西一样。但工程就是要不停地进步,哪怕必然会带来失败。”
在建造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海峡吊桥时,考虑到当地人口少、交通流量小,为了让桥梁看上去很漂亮,设计师只设计了两条车道,桥很长,但桥身又窄又轻又浅。1940年通车4个月后,大桥开始在风中摇晃,最后垮塌。幸运的是,没有人死亡,只有一只被困在汽车中的狗不幸丧命。往返于西弗吉尼亚银桥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1926年,设计师设计的这座桥能承载1500磅的汽车,没想到到1967年汽车的重量增加了两倍,大桥突然倒塌,造成46人丧生。
( 《宽恕设计:理解失败》 )
除了桥,波卓斯基还讨论了吊车、上海的大楼、新奥尔良的大坝、航天飞机的事故。一再发生的工程事故表明,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阻止事故的再次发生。这是为什么呢?他解释说,这不是由于设计师的自大、工程承包商的腐败、工人的粗心、政府部门的削减成本,而是跟我们看待世界、感知历史的方式有关。每当有大型工程垮塌时,我们都会立刻去指责设计缺陷。但波卓斯基说,我们要到设计之外去找原因。被设计的东西会被忽视、被错误使用和错误操作。“我们建造了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小的东西。但失败不只是大小造成的。‘二战’中开裂的船不是最大的船;1940年在风中垮塌的桥不是世界上最长的桥;在我们膝盖上死机的电脑不是最快的电脑。失败无处不在、很平凡,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1979年,墨西哥湾一口油井爆炸,导致原油泄漏。今天几乎没人记得这次事故了,虽然它预示了2010年类似事故的发生。在1979年的事故之后,采油行业加强了管控,增加了新的预警措施,但随着成功的钻井记录的增加,钻塔和油井运作开始松懈,造成了事故的再次发生。波卓斯基说:“这两起不幸的事故相隔大约30年,这并非偶然,因为30年刚好是一代工程师和一个行业的技术记忆的跨度。”我们都会从错误中学习,但问题是我们传给下一代的不是错误本身,只是教训,以及吸取教训的过程。 垮塌工程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