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节与土地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黎)
在这块因为贫贱而不能移民的土地上,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与土地及其物产有关。几十年来,“落脚城市”的人、候鸟一样飞翔城市的人,以及还在乡村但对眼前的土地极其厌恶乃至麻木的人,这三种人构成了全部的人群。随着土地的消失,传统节日逐渐变得寡淡无味,只有媒体还孜孜不倦地为一息尚存的老人们打造节日专刊。
未来的土地将会被另一个概念替换:屏幕。屏幕成为我们未来的土地。一天中,从睁眼到闭眼,我们都在盯着大小不一的屏幕;一生中,从出生到烧成灰,我们都在屏幕上生存。我一直想象一个场面:殡仪馆采用现场滚动屏幕和远程屏幕显示的方式来工作,你送亲人火化,不必干等,屏幕上显示肉身被烧掉了多少,所剩几何;这一切还可以在网络上向所有未能到场的人直播,活人对着屏幕寄托哀思。
既然屏幕无处不在,围绕它设立的节日将会逐步出现,并且慢慢完备,从岁首到年终。第一块电视屏幕面世纪念日,第一块电影屏幕面世纪念日,第一台电脑屏幕问世纪念日,第一块手机屏幕问世纪念日,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纪念日,第一次移动上网实现纪念日,最具魔幻色彩的可视电话诞生纪念日,最具人气的博客关闭纪念日……这些都将成为节日,大家在亿万块割裂的屏幕上载歌载舞,为一个个数字祝贺。
原来的节日将会被淡忘,或许会成立一座与故宫博物院平级的“节日博物院”,展厅按原先的节日顺序布置,“春节厅”、“清明厅”、“端午厅”、“中秋厅”、“重阳厅”、“冬至厅”、“元旦厅”,每个厅里除了用于考据的实物之外,核心内容是屏幕,屏幕上放着不足以成为信史的各个节日的影像。在屏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所中,陈列最多的是屏幕。
但是,在更远的未来,围绕屏幕而产生和强行推行的节日都会式微。节日意味着激动,我们都有过发自内心但不知为何地激动过,在节日前、节日当天和过后几天。但屏幕时代的关键属性是,随时随地地激动,随便激动。此属性和节日的属性是一对矛盾。有屏幕时代,就没有节日,就算有了节日,也是迫于强权,疲于应付,逐步消亡。
所以,当人们逐步离开土地走入屏幕开始自己的生活时,节日就走到了尽头,它至多成为消费的借口,可消费本不需要借口。在漫山遍野的鞭炮声中撒腿跑向亲戚家随后在夜半时分冒着风雪吐着白气和亢奋劲回家的那种场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慢慢地不再有了。 土地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