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互信与战略不自信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战略互信与战略不自信0( 建设中的美国国家安全局设施。据报道,该局正在执行一项被称为PRISM的绝密计划——直接接入美国九大著名互联网公司收集数据 )

“如果穿越时空从未来做一次回到现在的旅行,你翻开一本历史书籍会看到这样的文字记载:早在21世纪初,由于中国通过网络黑客窃取了美国国防和商业计划的秘密,这导致了两国紧张关系的升级,以至于变成了一个两国将发生战争的信号。”这是中美首脑6月7日举行“庄园会晤”的几小时前,《今日美国》网站上一篇题为《奥巴马能与习完成交易吗?》的专栏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作者、也是《今日美国》的主笔布兰森(Louise Branson)在题记中是这样描述文章主旨的:“总统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应该注重沟通而不是指责。”

如果看了这篇文章开头和题记,很多关心“庄园会晤”的人,一定会想到最近在国内媒体上评论此次会晤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战略互信”。那么这个“战略互信”到底怎么建立呢?同样的问题,也有记者这样问过我。我回答说,就目前美国媒体对中美首脑“庄园会晤”的评论上看,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并不是“战略互信”,而是“网络安全”。也就是说,在很多美国媒体的眼里,建立中美两国“战略互信”的障碍,首先是“网络安全”的问题。记者接着问我:美国为什么那么担心“网络安全”的问题呢?我回答:答案也许就在几天前的一封公开信里。

6月4日,在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网站上,贴出了一封有26位知名学者写给国防部长和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公开信。在这些学者中,很多是来自最近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的四个主要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新美国安全中心和企业研究所。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四家智库刚刚联合为国防部做了一项战略评估。这项战略评估的内容是,就未来10年国防开支分别减少1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三个方案对国防资源的存量和增量进行重新配置,最终为国防部在2014年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提供政策咨询。那么这些学者在公开信里说了什么呢?

在公开信的开头,学者们就直接点出了问题的关键,称目前国防预算不断增长造成的失衡,将威胁美国志愿兵役制的可持续性。信中点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大量雇用文职雇员,从2001到2012年,美国现役军人人数的增长为3.4%,而文职雇员却增长了17%。这些雇员在2013财年计划要花掉超过10%的国防开支,大约为740亿美元(2013财年因自动削减75万文职人员不得不被迫进行11天的无薪休假)。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到美国的兵役制度。简单说,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法》,正式实施自愿兵役制度,“二战”开始后,又专门立法实行了义务兵役制,一直到“越战”尾声的1974年,取消了义务兵役制,再次实行了志愿兵役制。那么在国防开支下降的前提下,这些刚刚评估完如何维持美国军事能力的学者,为什么会提到文职雇员过多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与“网络安全”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志愿兵,就是常说的职业军人。过去10年来,在政府的财政不能养那么多拿高工资、特别是高福利职业军人的情况下,国防部又要完成不断扩大的使命,就不得不雇用相对花钱少的文职雇员。现在国防费开支要下降,在不减少人员和任务的前提下,要么减少装备的数量,要么减少训练和维护费用,要么减少职业军人的福利。很显然,现在来自多个智库的学者认为,在这三个选项之外,最应该做的是减少国防部雇用文职雇员的人数。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结构上让实行志愿兵役制的美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可持续发展。那么削减的文职雇员的工作谁来做呢?答案就是目前美国三军正在规划的、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的信息化结构转型。比如美国海军,就要求未来依托网络技术提高部队的指挥控制、战场态势感知和武器集成三大能力。

现在的问题很清楚了,就是在“网络安全”没有保障和国防开支有限的情况下,美国军队完成结构上的信息化转型,目前还有些许的战略不自信。而这个“战略不自信”恰恰是将中国军队设为潜在作战对象而言的。说到这儿,那位记者突然问道:在这次“庄园会晤”中,奥巴马是不是会发出与中国军方签署“网络安全协议”一类的倡议呢?而我反问了一句:你认为致力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中国军方会答应与美国军方签署“网络安全协议”吗? 互信网络安全战略自信

上一篇: 让宇宙队重生
下一篇: 量子网络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