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熄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流沙)

杭州的中河高架、上塘高架到了早晚高峰就成了“停车场”,有时拥堵连绵几公里,但司机少有熄火等待的。拥堵的高架成了汽车尾气的“制造工场”,化学烟雾、粉尘只能由我们的呼吸道、肺来“消化”。如果说几年前我的“停车熄火”建言还显得是一种“环保矫情”,那么时至今日这已成了一种担忧。也有好消息:珠海成为内地“停车熄火”实施最早的城市,住宅区、学校、机关、医院等环境敏感区域等候的机动车,倘若没依照规定熄火,排放了废气和产生噪声,车主将被罚款20至200元;近日上海“北部新区”出台了新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驾驶员停靠车辆时应立即熄火,不怠速等待和取暖(凉)。如有违反将作处罚,多次违反将内部通报。“北部新区”还拟向市人大建议对停车熄火立法。

事实上,“停车熄火”在香港以及海外,已成为一种共识。就我所知,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大部分州,还有像日、英、法、德、意等国都立法监管“停车熄火”。比如香港环境保护署从1997年起推行“停车熄匙”,建议司机泊车于路旁时熄匙,以避免浪费汽油,减少污染。香港《汽车引擎空转(定额罚款)条例草案》规定,除了一些特殊车辆可获豁免外,所有司机停车3分钟后都要“熄匙”,否则定额罚款320港元。2011年5月,我到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培训。培训之余逛街,发现在香港的一些公交站里,张贴着巨幅公益广告,书有“停车熄匙”的字样。当时我带着考证的心态观察香港市民对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在旺角、铜锣湾繁华去处,在停车位上等待的车辆很多,司机一驻车便熄火,蔚然成风。香港环保署做过一项调查:全港约有40多万人靠近交通干道生活或工作,若以就业人口估算,全港约有一半人口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接触机动车废气。香港的“停车熄匙”立法咨询,结果得到了七成半的市民支持率。

对“停车熄匙”如此高的市民支持率,我有深刻的个人体验。当时浸会大学组织学员们半日游,导游是位年近六旬但精神饱满的女士。她与我们聊环保问题,认为香港上空的云其实不是云,而是气体垃圾,大部分是从珠江三角洲飘过来的。她说她有轻微的过敏性鼻炎,这些年病患越来越严重,她下载了香港公布的空气质量,认为自己的过敏性鼻炎发病与空气质量直接相关。那时内地“PM2.5”没有进入市民的话题,但这位老太太却在车上给我们讲了“PM2.5”,以及香港肺病患者逐年上升的数据。

一项法律的顺利推行,必须要有充分的民意。而这种“民意”就基于对自己健康的关注,以及政府对“民意”的重视。而我们的问题在于,对“停车熄火”没有形成一种“民意气场”,认为“停车熄火”属于细枝末节。事实上,“停车熄火”立法已经在全世界广泛推行,这是汽车社会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直接指向广大市民的生命和健康,希望我们早日牵手这样的“文明”。 熄火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