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想的农业之道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 陈绍鹏 )
农业是个“冻土层”——柳传志对此深有体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老朋友、北大教授周其仁就对他说,只有把这个“冻土层”打破了,联想的饼才能做大。柳传志告诉本刊记者,农业发展潜力大,盈利空间大,同时利国利民,符合联想控股以产业报国的根本。现实的考虑,是为了使联想控股在2016年左右上市之时,形成“多级火箭”的资产组合:投资类、房地产类投资强度大、利润高;PC类现金流好、资金周转快;而农业投资回报慢,但后续收益稳定,期待成为“二级火箭”。联想集团原高级副总裁陈绍鹏由驾轻就熟的IT业转而领军农业,也充分体现了农业在联想控股资产版图上的重要性。问题是,低端、分散的传统农业能够被高科技、标准化的IT思维升级改造成现代产业吗?陈绍鹏以蓝莓作为切入点,开创了全产业链、全程可追溯、全球化视野的模式,试图撬动土层。
“二级火箭”的后发力
三联生活周刊:你个人从IT业转型做农业,是个很大的跨越。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陈绍鹏:我是2011年11月1日过来的,一来就是要总结之前两年多的工作并进行“复盘”,以跑企业为主,到哪儿都是农场、农田、肥料,随时要抓起来摸一摸。那个时候我还是带着IT的感觉,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皮鞋擦得锃亮,进去一脚踩在泥地里了,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要做的现代农业,要在农业这样一个传统行业,把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借鉴过来。不可避免地要想清楚,哪些是可借鉴的,哪些是不可借鉴的。我觉得在整个的经营管理方面,比如说要讲求效率,讲求技术创新,讲求集约化这些方面,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里的好多思想立马就可以借鉴过来,是普适的。
( 佳沃蓝莓 )
但是农业确实有很多特别不一样的特征。农业是一产,但同时连着二产和三产。因为农业提供的初级产品都是食品和饮料深加工的原料,所以连接着饮料工业和食品工业。与此同时,要把食品饮料和一些初级的生鲜农产品卖给消费者的话,必须是关联服务业的,否则是不可能发展成现代和高水平的产业的。所以说农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耦合联动的一个行业。
另外,从农业产业的自身特征来说,它是个弱质性的行业。首先,自然风险很高,比如气温特别低、特别高、冰雹、连绵阴雨等这些极端气候,对产量都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某一季可能会绝收,或者是减产50%,都是很常见的,通过现代科技也没有办法彻底地改变。工业就有可能规避这些风险,上海地震了,那就启动北京的灾备中心,保证其他的地域依然不受影响。第二是农业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尤其是种植业,800亩的地,开车去转得转一天。而如果是个工厂,你进去从头到尾大概两三个小时也就看得很细了。第三是生产时间的集中性。施肥就这一段,开花授粉就这一段,采摘就那一段。不像工厂,是时时刻刻都在持续运转的。再者,永远有受供给周期的影响。原本预计全国能产出100万吨,突然有极端气候,都减产了,只产出了70万吨,那这一段时间就是供不应求。加班加点也得给我做出5万吨来?对不起,没办法,它需要8个月的生长周期。还有一个就是市场需求,你一旦丰产了,大家也都丰产,原本产生100万吨,产到110万吨了,必然就是大家都卖不出去,甚至价格都下降了。这个供给周期的影响,对供需平衡影响很大,对市场价格影响也很大。
( 佳沃智利种植基地里人工采摘 )
三联生活周刊:从资产运营角度,你怎么看农业作为“二级火箭”的后发力?
陈绍鹏:因为农业的这些独特性,决定了在投资运营时候,它是一个长投资周期的行业。前几天我还跟沙特阿拉伯的一个投资集团在交流,他问能不能一起来投。我问他期望这个投资回报周期是多长,他说四五年吧。我说咱们可能没有机会合作了,我要求的底线时间是8年,你应该按照平均10年为周期来考虑。他也算是很有经验的投资人了,但可能没有农业领域投资的经验。
第二,如果涉足上游的生产环节,投资强度也很高。一亩地的初始投资就不小,而且每一年在肥料、设施这些方面的追加投资,多则六七千,少则三四千元,亩数一乘也是一大笔钱。
第三,有一个稳定合理的回报。没有快钱可赚,没有暴利可图,但可以当作百年老店去经营。你看大的农企在国外都是百年企业,甚至有200年的,都非常稳定,因为人们永远要吃东西。而且一旦你积累了一些竞争优势,会形成一定的壁垒,别人要赶超你还是挺需要时间的。比如说某种作物我种了1万亩,已经种到第七年了,你现在说想两年赶超,没戏,因为即便你马上能拿到地,翻地、改地要一年多,然后再种下去,3年挂果,5年丰产,怎么也得五六年,自然的生长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这些农业的独特的投资运作的规律,我觉得还是挺符合联想控股的脾气,对管理要求很高,有稳定合理的回报,社会效益也大,所以我们把农业作为联想控股的一个核心资产来做。作为核心资产,而不是一个财务投资者,这也是我们和其他后期涉农企业最大的不同。因为我们相信农业是可以持续发力的一块,可以为联想控股源源不断地贡献利润。
三联生活周刊:联想控股为什么选择蓝莓作为进入农业的切入点?
陈绍鹏:这是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这个时期大家主要关注的是从吃饱到吃好的这个转变,水果的消费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基本上是2/3或者是1/2,潜藏着巨大的机遇。这个行业已经有超过5000亿元的规模和产值。过去的十来年,增长速度每一年差不多13%以上,未来几年都会有8%~10%的增速。中国的果业还有很大差距:一是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家都是切身体会的;二是我们大部分的品种都是很老的自然演化出来的品种,品种和技术都落后了;三是整个的产业链比较粗放,上中下游、前中后环节有点脱节,整个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最后就是在反季节,你想吃到新鲜的水果该怎么办?全年化供应的问题都冒出来了。
我们先从果业的一个小品类入手,选择了蓝莓这一超级水果。全世界蓝莓商业化种植已经大约100年了,以美国为代表,它的增长曲线之前是平缓上升的,到1998年有一个飞跃,因为那个时候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一个研究结果,发现蓝莓含有15种以上的花青素,是抗氧化之王。再就是去年,美国认为蓝莓产业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标志是蓝莓进入大的食品连锁企业,以麦当劳标志。而在中国,商业化种植的产量还比较低,是个空白领域。此外,木本投入的周期是比较长的,一般是7年左右一个周期,前3年完全是投入期,第4年开始挂果,第5到第7年才丰产,没有恒心和决心的企业是不敢轻易进来的。。
从IT到农业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来说,你们借鉴了工业中的哪些做法来做农业?
陈绍鹏:首先是价值链再造。比如怎么效率最高,怎么让参与的人都感受到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产业环境,怎么去考察认证合作伙伴,怎么去管理激励他们。这些东西不只适用于IT行业和工业,我认为在构建农业端到端的全产业链中是非常适用的。
其次,就是一个农业企业内部怎样去设置组织架构,怎么制定战略,怎么去抓运营管理,这类的东西也是普适的,只要不违背农业本身的生产规律就行了。
第三是对技术在其中作用的认知。你看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推动是真正的核心生产力,而中国传统农业依旧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发展阶段。
技术分三类。第一类是先进的育种技术,这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没有好的种苗和品种,没有好的种猪和种鸡种鸭,不可能有好的东西出来的。育种技术在农业行业,就像IT行业中的CPU和操作系统一样,没有是不行的。第二类是农业的设施技术,包括操作的机械设备、温室、滴灌、检测仪器等等。目前我国只是在少数地方用了一些,联合收割机、自动摘棉花机等,但是应用的程度不深。像我们在蓝莓种植中用的一些仪器,比如全自动凯式定氮仪,检测土壤中的氮含量:红外水分测试仪,可以准确地测定土壤的含水量。这些仪器在农业生产环节使用之后能够更精准地作业,同时节约资源。这一类的技术我们是非常滞后的,刚刚开了一个头。第三类就是IT技术的应用,因为IT技术能够极大地提升管理效率,然后去实现可追溯管理等等。但是农业行业基本上没有用,能用到小型财务软件就算是很先进的了,但是生产作业过程中没有IT技术,没有信息化。我觉得在这三个层面,如果能把先进工业的思想借鉴过来,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联生活周刊:“全产业链”是一个流行的概念,但是做农业,真正把各个环节打通是很难的。
陈绍鹏:我们没办法,在国外,种植者、销售者和其他的服务机构是有机的链条,而我们目前只能搭建一个小环境、小气候,一步一步扩大,然后才能保证种出来的东西是放心的东西。全产业链也带来其他好处:第一,能够把各个链条打通,端到端的效率更高了。第二,因为每一个环节你自己都管控了,品质会很好,让大家放心。第三,能够借着理顺整个价值链,把各个环节的价值分配做好,这件事情很关键,因为以后我们不可能全部自己做,肯定是跟战略伙伴深度合作,需要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可持续的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才能把这件事情长长久久地做下去。
不像以前在IT行业,上游CPU有两家,操作系统一家,显示器供应商几家,平板三五家,硬盘几家,早已成为一个现代工业了,中国的农业远没到这个阶段。目前行业里面的问题是上游的种植环节跟下游完全割裂。上游是千家万户在那儿种水果,下游是一大堆水果的销售商,到了季节收果子,好一点的在产区修一个粗加工分选厂,一个冷库,大部分到批发市场上就批出去了,根本不需要建品牌,对销售渠道也都没有精准管控。至于冷链,大家经常听到那个故事,为了省钱半路上就把冷链给关了,到了再给你打开,表面看着还好,其实里边已经开始发生问题了,等摆到货架上,品相高台跳水式地往下落。而且没有一个龙头企业从头管到尾,链条之间的合作也是松散的,今年跟你合作,明年不跟你合作了。
所以在这个初级阶段,我们只能选择全产业链。目前的布局,是从上游的育种开始,跟中国和世界顶级的育种机构去合作,我们资助一些钱,有优先购买权,一旦试验成功我们就买下来。之后是种苗,再是种植,我们自己有示范园,也和合作伙伴做其他合作模式的种植,紧接着粗加工深加工,最后打品牌、销售。我们对流程做了优化,让链条之间的耦合紧密,信息系统打通。比如我们把下游分成两段,一段是冷链物流商,一段是销售服务商,不是那种链条很长的,否则效率低,损耗高,也难以做到全程追溯。
在这个整合过程中,确实借鉴了IT业的很多经验。因为IT是一个行业高度细分的例子,重视在每一个环节上深度耦合战略合作伙伴。农业现在每一个环节都没有水平较高的供应商,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先垂直打通,每个龙头企业都来垂直培养几个小气候,10年过去可能就有一堆供应商可供选择了。
三联生活周刊:消费者通过二维码扫描可以追查到一盒蓝莓每个生产环节上的相关信息,这一“全程可追溯”系统也带有深刻的IT思维烙印。
陈绍鹏:消费者可看到的只是一角,基地信息、责任人、土壤和水的检测报告、加工厂信息、产品检测报告等。这背后的后台系统,其实涵盖了生命周期的果季的所有环节,都有非常严谨的追溯,包括灌溉、修剪、授粉、降雨量等等。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大概蓝莓一个生命周期会有158个标准操作步骤,有超过300人次参与这个单位过程,超过3100个字段,应该说是很庞杂很精细的系统。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特征是:第一,它是全生命周期的覆盖。第二,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去做权威机构的自检测。第三,责任到人,这是最关键的。表面看只是一个IT系统,技术谁都能做,但是流程怎么责任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这才是最难的。我们做全程可追溯,就是想解决消费者吃得放心的问题,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信息,建立对我们的信任。
三联生活周刊:把蓝莓种植布局到智利,也参考了当地成熟的现代农业体系吗?
陈绍鹏:鲜果的业务必须是南北半球互补,才能实现全年化供应,这是内在的行业规律。所以除了青岛基地,我们在南半球的优质产区中,综合多重因素选择了智利。智利农业的特点是很深入、精细,因为都是种植水果,很难单一规模做得特别大。智利早已形成企业化的种植商、出口商、服务商,有了一片地,先请来农业领域的建筑设计公司做设计,冷库放在哪儿,道路怎么修,有一个效率问题。之后找来土壤分析师,每隔一两米见方取土试验,告诉你这片山头种石榴,稍微平缓的那片坡种提子,边边角角种什么。再然后是遥感的服务商提供每周的周报,每日的日报。我去一个农场参观,农场主给我看了卫星遥感图,颜色很细腻,其中有一块是橘红色的,他说这块的叶子颜色和密度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让技术人员跑去看。假设有三五亩地,你是看得过来的,如果有100公顷怎么看得过来,就要靠宏观的遥感图,再去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极端气候对农业是一个挑战,但是科技也可以让损害可预见、可降低。今年的智利车厘子在采摘季的时候下大雨,这对车厘子是颠覆性的,因为只要上面有水珠,时间长一点就不能长途运输了。到哪里去找更大的、更有力度的风扇,把水在很短的时间吹干?我们投资的这个农场的总经理第一时间想出一个创造性的办法,雇用直升机在果园上面吹,用无线对接来通话,做微调试验。太低了会把果子吹落,太高了又吹不到了,试验确定一个固定的高度,吹多少圈等等,结果他就是损失特别轻微的一个种植商。我觉得智利真的是把农业做成像IT这么精细、这么科学化了,所以我们有太大的进步空间了。
ODM,“公司+农户”的模式创新
三联生活周刊:农业突破性做法的前提是机制的调整。你们进行了一年多的实践,感觉进入农业的大环境如何?
陈绍鹏:你看今年“一号文件”重点提到生产经营主体创新这个问题,去年提的是种植业和科技,我觉得这两点是触到本质了,是农业最源头的两件事。经营主体,就是指产业里面的组织化程度,中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太低了,一旦变成一个规模化的组织,我相信它内生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了。我们想做的就是产业链里的龙头企业,长期来说是做一个品牌化的整合服务商,也是符合这个发展趋势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目前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阶段,你们探索出什么样的运营模式?传统“公司+农户”的合作往往过于松散。
陈绍鹏:是,大家都说是“公司+农户”,其实这里面可以有一万种操作模式。我们是龙头企业作为品牌服务商,然后加上公司化的大户和家庭农场,不和一家一户的散户合作。这还只是骨架,具体来说,我们尝试了三种模式。第一种,企业流转土地,自主建示范园。我们把学园艺的大学生培养起来做基地主管,农民就是我们的产业工人。这种形态的好处标准统一,可以培养人,把流程摸索出来。第二种是托管方式,与大户合作,比如他流转了500亩地,土地权益是他的,通过契约方式委托给佳沃来管理。所有的流程标准都是用佳沃的,最后我们包销路,收益绝大部分归他。我们的好处是什么呢?规模上去了,能够把工厂养起来,把销售通路建设好,把冷链打通。我们还发明了第三种模式,是从IT工业借鉴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定制模式,这个也在推广。具体的做法是,我们派驻基地主管、评管人员,农资统一管理。ODM是IT行业里深度的品质管控的模式,我们愿意借鉴过来,在农业行业试一试。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来说,IT概念里的ODM怎么在农业领域管控质量?
陈绍鹏:“公司+农户”是骨架,ODM是精髓。ODM是指原始设计制造商,从源头设计就开始定制。有几个特征:第一是这里面的技术指标都是照着我的要求定的,你再卖给别人,别人是不要的,有可能是成本不合适,也可能是价格不合适,或者标准太高了。第二是这个过程中,是我的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那里驻扎着,指导你去做出来的。第三,农业有其独特的风险,就是农药的管控、生产物资的管控、肥料的管控,我们是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的。不合格产品不能流到市场上去,要求作废的,联想ODM定制电脑就是这么要求的。
三联生活周刊:农业可能不像工业对一个地方的拉动效应那么快。你们涉足农业之初,怎么和地方政府合作?
陈绍鹏:地方政府都非常清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也欢迎我们过去。因为我们到一个地方,不只是建一个厂,而是搭建一个产业平台、建示范园、建技术中心、建加工厂、建物流中心、建全国的品牌行销网络。比如我们6月份将要在青岛和政府合办中国国际蓝莓节,会请很多外国专家来讲课,来做展览,就是想让蓝莓产业链伙伴都有机会学习,主要是为了行业共同发展。因为这个行业里,还有改造生态环境这么一个责任。如果说大家互相比着去省成本、偷工减料、用坏肥料、用差农药,那就劣币驱逐良币了,我们要去做一个坚挺的良币。如果你家里藏满了金银珠宝,别人家都很穷,你家的墙筑得再高,盗贼也有方法,最后不行他给你炸了。有好些食品行业自己把自己给毁了,消费者一家也不信任了,你说对谁有好处呢?
有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一个产业都要经历早期阶段、鸿沟阶段、保龄球阶段、龙卷风阶段,然后才是康庄大道。我觉得目前中国农业还处在保龄球阶段,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击打,几个球互相撞翻。如果拿一个球对着一个瓶子过去,最多撞翻三个,还得多撞几次才行。所以我觉得这个阶段需要星星之火,然后才会进入下一个龙卷风阶段。联想控股希望做这样的尝试。
(实习记者石珊珊对本文亦有贡献) 之道农业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