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缅关系的希望与阻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邹珊)

( 5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到访的缅甸总统吴登盛(中) )

美缅关系在吴登盛上台并实施一系列改革后不断升温。去年11月,美政府在奥巴马历史性访缅后,宣布解除或暂停对缅甸的部分制裁。5月2日,美方为表支持,制裁被进一步放松。然而,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道路看似光明,实际也充满了曲折:吴登盛此行虽在经贸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全面解除制裁”的提议却并未得到积极回应。部分美国会议员甚至批评奥巴马此时邀请缅领导人来访还“为时过早”。

“美国从前的对缅政策,用他们的话说,经历了一个失败的过程。以前美国实行封锁政策,现在则以俗称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来促进缅甸民主改变。”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告诉本刊,“由于缅甸的民主转型还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此政策目前还在延续。奥巴马访缅后,只在对缅政策的具体细节上有所松动,比如加强了政府的高层往来,加强了沟通,大的原则并未改变。”

美国为何不放弃施压?首先,“关心缅甸发展的美国人对该国的人权与少数民族武装问题非常忧虑”。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克莱默(Kenton Clymer)告诉本刊。“一方面是罗兴伽人问题。”许利平指出,“罗兴伽是缅甸若开帮的穆斯林,是孟加拉的后裔。他们作为难民涌入,在缅生活了很长时间,却从未得到缅甸官方的承认。去年起,罗兴伽与缅甸当地佛教徒陆续发生冲突,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以及难民潮。以世界人权领袖自居的美国在此问题上对缅不满,要求他们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缅甸国内长期存在着分裂和民族和解的问题,以缅族为主的政府军和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方武装存在冲突,日前的克钦独立军冲突便是一例。而克钦族信仰基督教,与美国在文化方面有联系。“二战”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曾培训了大量的克钦人去反抗日本,双方还存在并肩战斗的历史和友谊。所以,近来缅政府军不断炮轰克钦独立军的地盘,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美国对此也有所谴责。”

此外,缅甸民主改革的走向也使美国疑虑重重。“美国在缅甸的民主进程上‘下注’不少,2015大选将是‘检验成果’的时候。可如今看来,美国不一定会如愿以偿。”《缅甸其国》的作者泰勒(Robert Taylor)告诉本刊,“缅甸已基本完成了‘民主路线七步走’的计划,但美国认为其结果并不符合他们所奉行的民主价值观。虽然建立了所谓的民主宪政框架,但此框架确立了军队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同时,缅甸总统也并非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三个议团联合推举,其中之一为军方代表。也就是说,未来的总统需首先获得军队支持。同时,总统候选人的资格也被明确规定了,比如其父母子女不能为外国籍。昂山素季目前并不符合条件,所以美国希望缅甸修宪,但缅政府能否照做,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同时,“东盟如今是美国‘重返亚太’所倚重的角色之一”。许利平进而指出,“东盟主席国对于美国如何参与亚洲事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对于历届东盟主席国都进行过施压。2014年,缅甸将要充当东盟主席国的角色,届时它是否听美国的话,对美缅关系也是个考验”。

而缅甸也将继续承受来自美方的压力。“美国对古巴同样曾实施过多年封锁,但古巴并未做出改变。所以美国希望把缅甸打造为一个成功的民主转型事例,并不断推动它。而‘转型’由于发生在奥巴马政府执政期间,又将被提升至‘政治遗产’的高度。在此高度上,美国肯定是要继续不断地施加压力以促使缅甸彻底改革。所以,完全解除制裁应该还有一段距离。”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个自相矛盾之举。“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悬崖’和经济复苏乏力,现在对缅以政治支援为主,经济上只能进行私人企业投资。但缅甸的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很差,私人投资并未到大举进攻的时候。同时,美国的援助又是带有高版本的人权限制的,即缅甸须首先符合美国标榜的人权标准才能得到支援。比如政府若征地,就要给予高额补偿,解决就业等回报。这又将束缚缅甸的发展,成为该国的一大困境。”许利平说。 关系希望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