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律宾挑战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5月8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在马尼拉接受采访,称菲律宾作为除中国外亚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摆脱“东亚病夫”的历史标签 )
在国内外媒体热议6月初中美首脑“庄园会晤”之时,菲律宾国防部长突然就属于中国的仁爱礁再次放出“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狠话。于是国内各大论坛上,就出现挟菲方射杀台湾渔民之势教训一下菲律宾的呼声。针对这两件事,引发了国内资深军事迷们的一番“打不打菲律宾”的讨论。
讨论是从当地时间5月16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上一篇文章展开的。这篇署名为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和空军参谋长的文章,题为《突破绞杀链——美国如何破解敌方的“反介入”战术》。这篇长文的主要意思是,在美国面临财政困境减少国防开支的情况下,美国要想在波斯湾和西太平洋的第一岛链保持存在,只能先集中精力强化由空、海力量构成的“空海一体战”。联系到此前美国陆军参谋长也撰文强调陆军在未来的重要性,以及5月20日当天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研究项目联席主任一篇题为《华盛顿债务上限达16.7万亿美元并新增3000亿美元债务》的博客,一些军事迷认为,奥巴马迫不及待地请求与中国领导人“庄园会晤”,是其目标和实力上失去了平衡。原因在于,国会对奥巴马推迟了两个月提出的2014财年预算至今没有拿出涉及国防开支的“国防授权法案”。这也是造成海、空、陆三军高层纷纷亲自出马为自己“站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现象,同时也反映了白宫与国会在中东和亚太两个方向投入资源分配上的纠结。这使得奥巴马政府在第一任期的外交,表现出了“撒胡椒面”的特点,即在防止大国间均势失衡、缓解局部麻烦和紧张局势与维持“冷战”后美国主导的秩序之间竭力保持平衡。而奥巴马在第二任期要持续维持这种平衡,中国是不可缺少的一堵“承重墙”。这正是奥巴马等不及9月“G20峰会”中美首脑会晤的真正原因。
有鉴于此,一些军事迷认为,在菲律宾误判形势和美、中两国实力此消彼长的背景下,继续利用南海岛屿与海洋争端的无理取闹,恰恰给中国走出第一岛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认为,从地图上看菲律宾吕宋岛北部的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是中国海军前出第一岛链最佳的通道。一是因为菲律宾根本无力在海峡周围部署任何防御力量,比起美日控制的宫古海峡等海峡进出要容易得多;二是从这里前出第一岛链面对的就是毫无遮拦的太平洋,同时向北可以辐射台湾、冲绳,向东可以辐射关岛、夏威夷,向南可以辐射澳大利亚。对此一些军事迷认为,虽然美国的政治元老布热津斯基在接受采访时和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奥巴马政府所谓“重返亚太”战略不是针对中国,但中国若采用此种方式前出第一岛链,成本未必就低。别的不说,要想彻底控制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整合菲律宾这个人口接近1亿且内部矛盾极为复杂的国家,难度恐怕比打服菲律宾现政府要大得多。而且菲律宾毕竟是美国当年进入亚洲的第一站,在海、空军实力上,中国目前还难以与美、日、澳形成均势,所以控制海峡的代价也不会低。
说到这儿,一位研究苏联的军事迷说,现在贸然打菲律宾进而控制看似可以通过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顺利进入太平洋,需要首先把东南沿海方向的战略防御态势转化战略进攻的态势。而这种转换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充分的物质准备。一个值得汲取的教训就是,德国进攻苏联之前,斯大林对欧洲方向进行了战略进攻的准备,可仅仅实施了两个半的“五年计划”后德国就发动了闪电战。苏联不仅装备准备不足,而且人员经验、素质和训练也远不及德国军队,最后付出了极高的代价,直到1943年才学会了防御作战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因此从目前中国在西太平洋方向的态势上看,针对美、日、澳、韩的军力、装备及部署情况,目前还不易转入战略进攻的态势。现在要做的是,强化支撑武器装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加强对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训练,进一步巩固在太平洋方向的战略防御态势。
说到这儿,一位军事迷问道:中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太平洋足够大”的意思是中国海军要通过和平的方式走出第一岛链吗?这次奥巴马政府急着要求“庄园会晤”,是不是要打听这事儿的啊? 挑战菲律宾